分节阅读 10(1 / 2)

中国体育人 过关斩将 7543 字 2020-02-18

d”王长寿开口说道。

民国前期上中学的年龄并不是那么统一,同一年级了,可能会有相差四五岁的情况,留级和跳级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当时的小学,一到四年级被成为“初小”,五六年级被称为“高小”,有些上学晚的或者脑子笨的,要到十五六岁才能“高小”毕业,这种人读到高中,至少也十八岁了。

就比如科学家李四光先生,由于早年是读私塾的,所以到了十四岁才开始读“高小”,按照现在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计算,就是十四岁才读小学五年级。不过牛人毕竟是牛人,虽然李四光先生十四岁才开始读“高小”,但人家十六岁就拿到了官派的经费,去日本留学了。也就是区区两年时间,便从小学四年级读到公费出国留学。

而有些聪明的学霸,或者是上学比较早的人,十六七岁就读大学了,而且上的还是名牌大学,比如“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先生,十六岁就进了北大读书。

所以在那个时代的高中校园里,你能看到十三四岁的小屁孩,也能看到二十岁的大哥哥。

以陈强的年龄,换上一身学生装,和真正的高中生一样。

言归正传。

陈强指了指自己身上那件摞着补丁的衣服,接着说道“你看,我就是个破衣烂衫的报童,就我这身打扮,连你们学校的大门都进不去,更别说是去参加你们的运动会了”

“这个好办啊,我给你找身衣服。”王长寿拍了拍自己的胸膛,很大气的说道“反正运动会那天,我们都是穿背心和短裤,我送你一套”

衣服对于穷人来说是比较贵的,闸北的贫民窟里多的是衣不遮体的人,偏远农村里一家人穿一套衣服的情况也是很常见。但是对于能上得起私立学校的人来说,一套背心短裤值不了几个钱。

陈强又摇了摇头“还是不行,拔河不能穿平底鞋,你看看我,没鞋啊我天天走街串巷的卖报,这鞋底都快磨没了,比平底鞋还平。”

陈强穿的是一双破布鞋,都露脚丫子了,还好现在不是冬天,否则脚上肯定会长冻疮。

“没关系,我给你找一双胶底鞋”王长寿毫不犹豫的说道。

这个时代胶底鞋也算是稀罕物,甚至要比皮鞋更加的稀缺。因为当时的中国基本上没有橡胶工业,自然也就造不出胶底鞋。而且橡胶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不光是在中国,在很多地方,胶底鞋的价格都要比皮鞋贵。

橡胶树在1904年才引入中国,1906年才种活。二十年代中国最大的一个橡胶园在台湾,被日本殖民者控制着。解放后中国橡胶工业蓬勃发展,中国才能生产自己的胶底鞋,老解放鞋作为部队的主力鞋,一穿就是50年。

有了衣服,有了鞋子,可陈强却再一次摇起了头。

“不行啊,少爷,我是个报童,一天不卖报,一天就没有饭吃啊。”陈强指了指身上那个放报纸的破背包。

“我倒是把这个给忘了。”王长寿想了几秒,随后开口说道“我回去跟同学商量商量,给你凑两块钱,算是请你的薪水,这样总行了吧”

每天都在变着花样求推荐票,过关真是太不要脸了

第十五章 意外来客

一天两块钱。

30天就是60块钱。

这比小学老师的薪水都要高了,在旧上海,一个60块大洋的工资,绝对能够碾压大多数的工薪阶层。

王长寿这个富家公子哥显然不知道,一个报童一天呢个赚三毛钱就很高兴了,他更不了解旧上海普通工人一个月也赚不到二十块钱。

所以王长寿才给出了一天两块钱的薪水。

听到有两块钱,陈强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他走街串巷的卖报,即便算上到各个学校门口推销风月小报,一天也赚不到两块钱。

帮助高中生拔河,肯定要比卖报轻松的多。

几天后,王长寿给陈强找来了一套背心短裤,衣服有些旧,应该是某个学生穿剩下的。但却是百分百的纯棉制品,穿在身上很舒服。

又过了一天,王长寿给陈强借来了一双胶鞋,当然也是别人穿过的,而且比衣服更加破旧,上面还有重新缝补过的痕迹。陈强甚至猜测,这根本就是从估衣铺里淘来的。

运动会当天,陈强来到了附中。

附中的操场并不大,几乎没有什么硬件设施,跑道也是煤渣铺成的。

“好久没有见这种煤渣跑道了”陈强忍不住走上跑道踩了两脚,随后有些不满意的摇了摇头,这条煤渣跑道有些太松软了,而且也不够平,比起后世的煤渣跑道差得远。

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的时候,跑道是由泥土压紧的,表面的平整度和软硬均匀程度都很差劲,运动员奔跑过后会尘土飞扬,那一届奥运会,谁跑后面谁吃灰。

参加长跑的选手比赛完了第一件事是先洗脸,把脸上的土洗干净,要不然各个运动员都像是从矿坑里出来的,根本分不清楚谁是谁。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1900年的巴黎奥运会,主办方将田径跑道设置在了一片草地上,避免尘土飞扬。但是草地跑道的防滑鞋很差,运动员也很容易受伤。

到了1904年的奥运会,第一次铺设了煤渣跑道,而随后的六十四年里,奥运会使用的都是煤渣跑道。只不过煤渣跑道的技术也在进步,从单纯的煤渣,变成了煤渣、泥沙、石灰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

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首次使用了塑胶跑道,从那以后塑胶跑道才开始普及,并且代替了煤渣跑道。

西方国家在七八十年代便已经普及了塑胶跑道,田径运动也在那个时候进入了大发展的士气,各种田径的世界纪录不断的被刷新。

而在国内,由于成本的原因,塑胶跑道在九十年代末期才开始慢慢的普及。

陈强当运动员的时候,还是用煤渣跑道进行训练,因此他对煤渣跑道也算是非常的熟悉。

熟悉了一下跑到,陈强又抬起头来向四方观望。

“这果然不是400米的标准跑道。”陈强心中暗道。

以陈强的专业能力,是不是400米的标准跑道,他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这个结果也早就在陈强的猜测当中。在当时的中国,怕是找不出一个400米的标准跑道。

旧中国的前两届全运会,田径使用的还是英制的“码”作为测量单位,也就是说当时的短跑没有100米和200米,而是100码和200码。换算过来的话,100码相当于是9144米。

当时举办比赛的场地也不是专门的体育场馆,旧中国第一届全运会使用的是南京劝业场,旧中国第二届全运会则直接在天坛举行的比赛。去过天坛公园的都知道,那里就是一条长的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