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2(1 / 2)

逃出柯伊伯带 花静开 5407 字 2019-09-08

d从两边积雪的道路通过,履带或车轮在雪地里拉出长长的车辙,那暗灰色的痕迹,象从地下渗出的黑血。还有列成方阵的陆军士兵在军营里进进出出,海歌甚至能听见整齐的军靴踩雪时发出的“咯吱”声。

一幕幕场景如此鲜活,海歌又生出了疑问:“成功,这都已经是22世纪末了,人类投入进战争的武器,应该早就发展到更高层次了吧比如激光武器。可怎么看起来,还和二百年前差不多呀”

成功说:“先生的观察可真细致,这一点我正打算告诉您呢。人类的激光武器,其实早在百年前就发展得非常完善了,但等真爆发了大战,交战双方却谁也不敢拿出来用。他们甚至达成妥协协议,无论战争进程如何,也只能采用老式传统武器,绝不动用激光。”

“这是为什么”海歌大惑不解。

他相信政府军做出如此大的让步,绝不可能是为民兵着想,为避免让他们的敌人伤亡惨重。那些恶毒的混蛋,肯定巴不得一颗原子弹投过去就将穷人消灭干净呢

成功答道:“太阳灾变发生后,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地球的大气层,无可避免的,影响就波及到了电离层。电离层是地球上短波通讯的传播媒介,出现问题,就意味地球世界所有的通讯中断,轮船停止航行,飞机也在空中撞成一团。而从生活角度说,人们可能连电灯都用不上了。为尽量保证电离层完好,地球的太空物理学家们不停在对大气空洞修修补补。他们大多是善良的人,无法遏制战争,就只能在活着的时候,尽量用绵薄之力为地球治疗创伤。出于安全考虑,政府军确实不再实施空中打击手段,在科学界的不断施压下,也同意了放弃在战斗中使用可能对电离层进一步产生破坏作用的激光武器。当然,了解清楚了地球目前的处境有多危险后,联合政府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项非常正确的妥协决议。”

海歌再次看向军队重兵把守的冰堡建筑群。建筑群的整体风格美观大气,但实际上,仍有一些房屋略显简陋与廉价。不过毋庸置疑,哪怕是最差的一套,被隔离在六角形富人区外的劳苦大众也买不起。

格陵兰岛南面,从卡纳克到努克,聚居的人口数量远超北部平原,可这里的大众居所就仅限于因纽特人传统的,用普通冰块浇筑水后凝结成的简易冰屋。

人们尽量将冰屋建得远离战场中心地带,但高射炮火,或炮火造成的高温仍会让部分冰屋破碎或融化,于是人们在失去新家后,不得不再重新盖一间。当然还能有机会重新盖房,总比跟着冰屋一起被炸碎,化成一堆散碎的血肉要好

地球世界从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倒退回刀光血影的野蛮时代,在天灾下只花了二十年时间。它就象一座插入云天的高楼,人们耗尽毕生心血搭建它,为它配备各种具有最先进科技元素的超级设施,将它打造成了世纪奇迹,然而一场小小的爆炸,就在五分钟内让这人类为之骄傲的奇迹化作乌有。

哎,这是多么令人唏嘘的事实。

第四十八章 致命武器

当然海歌也明白,就算政府军在战场上占据着优势,也没人能保证他们是最后的胜者。世界始终处于变动中,今日的优势,很有可能就会导致明日的劣势,只要地球还没咽下最后一口气,变化就随时可能发生。

如成功所说,政府军虽然依靠上流阶层获得强大的财力支持,因此有条件打造比民兵装备高级得多的大杀伤性武器,民兵的军队规模却远超出政府军数倍。

从战斗动机上看,无产者联盟也更得人心。从灾变发生到现在,他们所捍卫的已远不止是单纯的生存权。谁说为了保命,就一定得对社会财富的拥有者卑躬屈膝,唯命是从他们不惜为之付出生命代价的还有尊严,还有自由。太阳灾变摧毁了人们平静的生活,却无法摧毁他们维护正义的精神。

海歌激烈地思考着,注意力放在了交战双方所用的武器上。从全景图中,他可以轻易调出军工厂,以及存放成品武器的武器库的画面。

政府军的军工厂内外,场面繁忙而热烈,随处可见打造兵器的工人与他们手头的活计。

流动的生产线上,找不到战斗机或者核潜艇的零部件,所有武器的设计与制造,都只围绕陆战进行。

离军工厂一千米处,探照灯照亮的一片宽广的草坪上,停放着几辆刚出厂的,外观给刷成雪白的履带式步兵装甲战车。

成功介绍说,那种战车的原形是美国aifv装甲步兵战车,车体采用铝合金焊接结构,披挂间隙装甲钢。别看现在的aifv外部形象变化不大,内部其实已焕然一新。它的时代先进性,首先就体现在发动机的飞跃性改良上:过去那种6缸v形水冷涡轮增压柴油机,已换成了轻巧的,推动力大得惊人的氢氧发动机。

军界人士成功将火箭推进系统所用的发动机安装进军用装甲车,一下就将装甲车的运动功率提高了数百倍。所以尽管新型aifv看上去仍是老样子,实际公路极限速度已由原来的61公里小时提升到了300公里小时,爬坡度可达80,重量却从137吨下降为6吨。

海歌看着插在装甲车上的武器问:“那是机关炮吗”

成功回答:“过去是厄利空25毫米的kbab02机关炮,但那种机关炮早就叫世纪末的军事科学技术甩去了一边。现在装甲车上架设的,是名叫长矛的近程全天候地地战术导弹,可发射当量为1000吨的核弹头。另外它也能发射神经毒气弹头,最远能命中200公里以外的目标。”

“核弹头,还有神经毒气”海歌听得不寒而栗。哪怕政府军放弃了最最先进的激光武器,这些“古代”武器也依旧能大规模剿杀平民

再“参观”下去,除了陆地机甲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军械储备库竟然也摆满了非电控的冷兵器,比如刀剑、石弩等,甚至还有能旋掉人头的血滴子

“这些东西,难道政府军也会用在战场上”海歌看得迷惑,就不知那些人为何还要在高能武器里添加这类没用的“玩具”。

成功的回答很容易理解:就算是传统的杀伤性电控武器,也会受到通讯网络以及恶劣自然环境的制约。万一高射炮哑了,导弹系统瘫痪了,枪膛里的子弹也打光了,能用来做最后抵抗的,依然是那些原始人的发明。

“原始人的发明”海歌重复成功的话,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了格陵兰岛南面的民兵阵营。

人类社会是极为复杂的组合体,不管多么发达的大脑,也难以猜出一旦出现巨大的社会变故,人类科技发展潮流将往何处转向。此时的北极大陆,就是对人们各种推测最好的验证。

上流社会一方的武器精良,粮草充沛不假,但统治者可不敢亲自跑上前线与民兵团面对面硬碰。民兵在他们眼里,就好比从北方荒野席卷而来的蝗虫,密集地遮蔽北极夜空,无论想出怎样极端的打击方式,也无法从根本上灭除,那片黑云只是在不断扩大,从未见到消散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