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2 / 2)

逃出柯伊伯带 花静开 5415 字 2019-09-08

然而愣怔怔盯了半天,半月形的门把手也纹丝不动,象一张嘲笑的嘴告诉他,现在这艘船上就只剩下他自己了。

“嗨”海歌用力拍拍脑袋,彻底清醒过来。他望着天花板嘟哝:“成功半个月前就走了,现在恐怕正忙得不可开交呢。接下来的独自一人的旅行,我得尽快适应了。”

床头柜上的电子钟弹出一面银色的电子框,屏幕上只显示两个字:早安。海歌伸出手指点击一下,这艘仿佛仍沉浸在睡梦中的船也立即苏醒了。

嵌入金属墙板的音箱播放起柔和的晨光音乐,楼下厨房传来自动烹饪机烘烤吐司与煮咖啡的动静。封闭船舱的整幅顶板漆黑一片,那是模拟的地球天空,逼真度还原到了百分之百。

音乐响起后,天空的东方似给人随手用粉色颜料刷上一道,莹莹亮了起来。那是破云而出的霞光,被微微刮起的晨风吹得四处溢散,直到色彩浓得驱尽了所有夜色,一轮如金色卵石般圆润的小太阳才懒洋洋爬上地平线

这艘生态艇,是地球世界的微缩版,不仅规律轮转着白天黑夜,还有明显的四季区分。船上选用的是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有那么一两年里的冬季,甲板上还飘过雪花

乘着这艘船,海歌已在太平洋里飘了整十个年头。十年里他与纳米机器人成功朝夕相伴,除去会不时怀念起陆地上逝去的朋友,并未感到难以忍受的孤独。

有人相伴不寂寞,满足的不过是精神需求,作为有机生命的人类要健康活下去,实实在在的食物必不可少。这种要求对四面是海的船只看似无法实现,对于装配有完善生态循环系统的火伊人号,农作物耕种便成了小事一桩。

从小麦到水稻,再到瓜果蔬菜,ai系统的规划可谓面面俱全。每三个月就算是一轮收获季节,种植园里的机械手臂们忙碌一周,仓库里就会堆满各种足够海歌下一季享用的食品。

当然肉类与蛋奶类食物同样不可缺乏,这也难不倒这艘生态艇:每隔一段时间,当薄膜型红外整流罩如海帆般卷起,ai系统就会向漆黑而空旷的海面撒出电子捕捞网,等到收网时,那层薄如蝉翼的纱网就变得沉甸甸的,里面装满了各种海鱼与哺乳类海洋生物,还有富含膳食纤维的藻类。

在船上度过的日子安静又充实,除去跟着成功研究航海图,以及学习各种在太空航行时必备的知识,海歌其余的时间都和他的机器人伙伴在轮船水下二层的小种植园里度过。

ai系统确实能替代人类,高效率地进行播种、灌溉、施肥与收割工作,但很多时候,海歌更愿意亲力亲为,体验在人造阳光下劳作的乐趣,并将这乐趣与成功分享。

第四章 火伊人号

再说这艘有着独特设计风格的生态艇的结构。

如果不把悬挂在船底的轻型助推火箭发射装置算在内,总高度为10米的船体共分五层。

没入水下的两层中,最底层不用问,安装的是生态艇的核燃料舱、发动机与动力循环驱动装置,这一层给称为基础舱。

用强大的核动力来驱使一艘排水量不足05吨的轮船驶进太平洋,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怪事啊,任何人听了都会嗤之以鼻,认为这无异于拿一整只香蕉喂蚂蚁。

但如果事先说明,设计者的设计目的并非是为造出一艘能在海里行走的封闭式游轮,而是根据精密计算得出结论,为未来将驶入太空的光速级核聚变宇宙飞船准备充足的燃料,人们的嘲笑就该被惊叹取代了。要知道对人类而言,他们已将迈进辉煌的23世纪,航天器所用的燃料却依然是液氢与液氧,这无疑是航天科学家们的一个心病。

生态艇的发动机与一套微型核能发电设备连接。这套设备占地还不足100平方米,却拥有由完善的燃料组件组成的反应堆,额定容量达到了1000兆瓦。

目前核发电机组处于停歇状态,一年仅小功率开动一次,以为生态艇储备足够下一年使用的电量,并将废料处理以及热处理管道与船上的空气过滤系统、废水处理系统、通风和温湿度控制系统相衔接,保证这艘飘在海上的孤船一直维持着宇宙飞船运载舱的生态循环模式。

水下第二层全部被绿色种植园占据,名称是生活资料舱。这是只需向一个人供应生活物资的种植园,所以虽然农作物栽种数量少,总产量低,植物品种却花样繁多,可谓应有尽有。比如除去粮食作物与果蔬,东面人造太阳光可直射的区域内,还别致地开辟出了一片花圃。花圃里种着二十几种花草,其中一种是海歌上船后,与成功用多头菊与风信子嫁接培育出来,同株可结出七种颜色花苞的奇异植物,他们称它为七彩妖姬。

但凡是从土壤里长出来的东西,基本都能为生态艇作贡献。比如小麦成熟后除去将麦穗磨成面粉食用,还能用麦芒与麦麸饲养海猪鱼。海猪鱼是一种长着猪鼻子的深海哺乳动物,不仅长相似猪,还能提供类似猪肉的嫩肉,而它排出的奇臭无比的粪便,又是品质极佳的化肥,混入粪便的土壤总是特别肥沃。

核发电机组微微一动,便足以带动整艘船的供氧系统,但除去直接打开整流罩感受海上带着咸腥味的海洋气息,海歌也喜欢从种植园收集清新空气。

大量植物的叶绿体在模拟太阳光的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通过吸氧管传输到生态艇的水上生活层,当海歌闭上眼躺在玻璃舷窗边时,很容易忘记自己身处的是无人大海。他仿佛在陆地上,正沿一条乡间小路往前走,不远处翠绿如绿绒垫的草地上可见农场的房屋,农场里不时响起奶牛的哞哞叫声,那种原始而古朴的乡村美景,令他心旷神怡。

从生活资料舱出入基础舱,需要使用复杂的指纹与虹膜双重验证方式。验证通过后,用植物伪装的地板上会翻起一扇仅供一人进出的金属门。

而从生活资料舱上到水面第一层,也就是迎客舱,既有电控升降梯,也有一道爬满常青藤的螺旋形铁梯,海歌喜欢从旋梯往上走。

生态艇上的厨房和起居室都在迎客舱一层,起居室后还隔出了一间阅读室。阅读室三面舱壁都摆放着高大的书架,书架上各类与宇宙和航海有关的书籍应有尽有,十年来,海歌差不多读遍了它们。

最开始时,随便哪一本对他也深奥如天书,但身边跟着个比百科全书还厉害的纳米机器人,总能及时得到指导,现在他对书中知识之熟悉,已能信手拈来。成功曾夸他,就算是大学航空航天专业的硕士,水平怕也不及他了。

顺着螺旋铁梯走上第四层,是休闲舱。海歌的卧室与露天休闲娱乐区全在这儿,当然这里还有另一项生态艇的核心设施驾驶舱。

休闲舱再往上走,就到了给称为干舷甲板的顶层。那里唯一的设施是瞭望塔,整座塔由六面巨大的茶色落地玻璃围成圆锥形,塔尖的雷达探测器不时闪烁红灯,若有人从远处看过来,可能会误以为那是一座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