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本该在六点三十分左右就挥手与大地告别的太阳,七点过了仍悬挂在西方天空,如同一盏拔掉电源后,靠吞噬游离于空气中的电子来强迫自己继续发光的怪灯。若任由这种现象发展,或者说哪怕仅是维持,接下来将发生什么也可想而知气温一而再再而三地升高,高到看不见节点,生态环境就肯定会被改变,比如已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干枯死亡,大气中的氧气减少,动物难以适应炎热环境而使多种物种灭绝,水域断流后水中生物爬上陆地等等达尔文设定的生物链将断裂,存活下来的物种重新排序,新的顺序将是什么,这问题生物学家哪怕想一想都会不寒而栗。再者,缺少了黑夜的人类世界将渐渐陷入混乱,这种来自自然界的威胁,引发新一轮世界大战也说不定
两个学生拨通玻利维亚国立气象中心的电话,汇报了太阳不同寻常的变化,当然汇报内容不仅包括太阳没按时落山这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还有他们用测量仪器量得的结果。
接到电话后,气象中心快速反应,立即将学生们的发现直接上报给了前身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科技联合会。
事实上,早在2125年,也就是五十年前,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以及南非的五位天体物理学学术权威就联名向各国政府发出通报,用大篇幅文字说明根据从国际空间站监测系统获得的可靠数据分析,太阳内部的氢元素消耗不明原因地加速,氢聚变加剧所带来的能量增强使太阳亮度也大幅度增强,以至这颗大质量恒星的体积略微膨胀,首先对距离它最近的水星发生了负面影响。尽管如此,太阳核心却显现出坍缩趋势,它似乎忽然间就老了
这份通报如刺耳的警钟打破21世纪的平静,科学界与政经界都沸腾了,不计其数的天体物理学家开始了对太阳系的深入研究,政府也破天荒降低标准为他们提供资助,所有知情者都希望用最快的速度找出导致太阳发生变化的元凶,以及这变化将对地球造成的影响。
然而为维护全球社会的稳定,以及来之不易的和平,政府首脑们一致决定将此项危机保密,暂不对公众宣布。
第二章 隐形杀手
2135年的圣诞节才刚过去,或许坐着9只驯鹿拉的雪橇的圣诞老人还没飞回格陵兰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联合国环境署,就迫不及待地召开了标注着2136年度的第一次全球科学家联合大会。世界上一千多名掌握了最前端科学技术的学者共聚一堂,在一起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激烈讨论。
五十年后,那次会议被科学界称为“末日会议”,会议开始的日期,也被定为是地球末日来临的起始日。名称固然可怕,结果却颇有成效,诸多出席会议的科学家最后达成一致看法,承认导致太阳内部活动骤变的原因来自太阳外部:在太阳系的正中心,也就是与太阳垂直的下方,存在一个距离它7光年的坍缩空间,空间中隐藏着一个“暗星系”遗迹,直到今天才被人类发现。
天体物理学家们更愿意称那个神秘又可怕的杀手为“孤星系”,因为截止到末日会议召开时,人们也仅在那星系中发现了一颗已经死亡的恒星如果用它曾经的名称称呼它更加形象。通常意义上的星系,由数量众多的恒星以及围绕它们运动的行星组成,而许多行星又带有专属的卫星,比如地球的卫星月球,总之那是些热闹非凡的大家族。
科学家们之所以认定死亡孤星所在的空间曾经存在过星系,是由为它建立的数学模型、覆盖在它表面的宇宙尘埃,以及它所携带的微薄大气层内蕴含的气体,还有能随处找到的重力作用后留下的痕迹推算出来的。
尽管太阳诞生至今已高寿五十亿岁,比起如幽灵般盘踞在它下方的地狱来客,可谓相当年轻与稚嫩。
从分布在全球各地天文台的射电望远镜传回的动态图片分析,孤星的年龄几乎与宇宙相当,也就是到现在为止,它的存在已超过了130亿年。
人们基本可以断定,太阳出现之前,孤星一定拥有过比它更加辉煌的历史,只可惜孤星质量太大,至少是太阳质量的10倍,以至过早消耗完了蕴藏于核心的氢能量,于是在内部引力的作用下开始收缩。
收缩意味核心温度的增高,当高到一定程度,由氦聚变成碳的反应被点燃,且非常剧烈。孤星表层稀薄的物质难以抵挡氦在燃烧时释放的压力,于是氦闪持续爆发,吞没了所有围绕它运行的行星以及行星携带的卫星,于是曾经的星系不复存在。然而也得益于孤星巨大的质量,它自身并未被氦闪摧毁,而是从恒星蜕变成红巨星,步入衰老期,等待死亡的来临。
假如孤星就这样再平静地度过十亿年,然后静悄悄死去,“太阳”这二字大概充其量就只能成为神话人物的名字,八大行星更不用提,地球人类不会生活在那个叫做地球的星球上,可能会在其他星球从猿进化成人,也可能压根就没机会出现。这一层,生物学家也不敢轻易下定论。
可也许正是从孤星膨胀成红巨星的时刻起,宇宙之神彰显了他创造新生命的神力:孤星上频繁爆发的氦闪抛出了一个巨大的星云团,富含氢分子与重元素的星云团远远飘出去,内部如燃爆般释放耀眼光芒,将它变成了长度足有几光年的巨大光球。
五光十色又如梦似幻的光球离开孕育了它的孤星,用10万年时间飘出了约7光年的距离,这时在星云密度最大的地方发生坍缩,致密的结构如初形成的子宫胚胎般饥渴地吸收周围物质以快速成长。致密物质正中的核心开始旋转,并越转越快,产生的摩擦力导致核心温度急剧升高,通过引力作用将星云压缩成了一个直径约200个地日距离的圆形星盘,星盘正中一颗恒星诞生,那正是地球人类常用来寓以希望之意的太阳。
从诞生之日起,太阳核心由氢聚变成氦的运动就从未停止,这个年轻的宇宙生命每秒至少释放出400吨能量,并产生出大量中微子与强烈的电磁辐射,这就是它不断向宇宙空间释放光与热的过程。
地球的天体物理学家们通过电脑模型的运算认定,太阳将持续以这种速度稳定地释放能量,直至它体内的氢燃料耗尽,由氢聚变转变为氦聚变。氦聚变将导致这颗黄矮星剧烈膨胀为红巨星,就算是红巨星,它也仍能顽强地支撑很长时间,直至坍缩到中子简并状态,并由强大的中子简并状压力抵挡引力坍缩,形成中子星核。只是到那时,地球人类要不已灭亡在太阳的氦闪阶段,要不已迁移出太阳系,在另一处宇宙空间开辟出新天地。无论如何,五十亿年内地球都是安全的,太阳将始终如希腊神话里的阿波罗神那样守护着地球。他们坚定地持有这信念,从未对太阳的忠诚产生怀疑。
可惜的是,地球科学家仅专注于研究太阳,在察觉到太阳内部发生异变之前,丝毫没意识到在它下方七光年处,有一个潜在的威胁。
孤星熬到了红巨星的最后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