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老三杨易”
武超风听到杨易自报姓名,看了秦守一眼,哈哈大笑:“禽兽啊,我若是记得不错的话,大兄的第三子好像与你家有婚约啊这小子岂不是你的好女婿”
他笑道:“大兄天才,他的儿子也不遑多让,你捡了一个大便宜啊”
秦守骂道:“你娘的,就你多嘴”
旁边的第五人杰与第五豪雄一起走到杨易面前,定定看了杨易几眼,齐声道:“很好”
“不愧是大兄的种”
杨易对他兄弟两人实在难以区分清楚,只是含糊说道:“极为叔叔,十三层之下应该还有些自己人未曾救下,咱们救人出来之后,这便出去罢。”
秦守道:“不错,先救人”
众人不再犹豫,一起向下面走去。
在行走之间,武超风瞪着眼睛看向杨易,“小子,你现在多大了”
杨易道:“差几个月十八岁。”
“妈蛋,不到十八岁竟然这么厉害了”
武超风牛卵大的眼睛瞪的愈发大了起来,“比大兄当年还要厉害三分啊”
秦守在旁边哼道:“这小子应该是修行了大兄的独门功法,借由这金塔内部的时间阵法,才有如此成就。他比大兄还差得远”
武超风道:“他即便是比大兄差,也比你要强得多,当初大兄传你这门心法之时,你连个屁都没有修出来,就你在这资质也有脸说人家不行”
秦守道:“靠,难道大兄当年没有传给你们你们不也是没能修成”
当初杨慎行悟出独门心法之后,第一批想要传授之人,就是他多年的好兄弟,谁知无论是秦守武超风,还是第五兄弟三人,都无法将杨慎行这门心法完全吃透,虽然深明其理,但就是不能达到修行的要求。
无论是秦守还是武超风,亦或是第五兄弟三人,无一个能真的像杨慎行那样将真气存于周身窍穴之内,他们最多能将真气存储于几个大穴之中,如丹田、檀中、这些位于任督二脉之中的几个要穴,而对与其他经脉中的穴道却是难以开辟出来。
后来杨慎行为他们一一检测之后,发现他们与自己资质相差甚远,在悟性上面就更是差多了,有些自己觉得极为浅薄的东西,秦守他们几个家伙要花费好长时间才能理解。
而今他创的这门神功,即便是他自己也觉得有点难修,就不用说秦守他们几个人了。
好在第五天人他们虽然达不到杨慎行的妖孽程度,但毕竟也是天资过人之辈,杨慎行这功法的全套他们没有修成,但却根据这门心法创造出适合自己修行的法门。
像杨慎行这般将全身七百多个窍穴全都开辟他们做不到,但开辟二三百个却还是勉强能为之。
当初被困在这金塔第三十三层之中共有十三人,而如今十三人中只有他们四人活了下来,究其原因,与杨慎行当初传他们的功法实在是大有干系。
而今几人见到杨易年纪轻轻便有如此惊世骇俗的修为,俨然另一个杨慎行,在高兴之余,俱都惊叹,“杨家天才何其多也”
就在赞叹声中,几个人与杨易一路向下,汇合了杨易之前救出来的一些儒门弟子,一直向下,直到镇魔塔的第一层时,所有人被关押的自己人都被放了出来。
杨易见此,便提议道:“诸位前辈,咱们是不是可以出去了”
秦守道:“不急,还有些事情未做”
武超风也道:“不错,先不着急出去”
之前被杨易救出来的任丘、邢离等人也道:“不错,不能就这么出去”
杨易忙问其故,“这是为何”
武超风道:“少了几个祭刀之人”
杨易忽然明白过来,“可是处决叛徒”
邢离道:“不错。”
他看向杨易,“你是当今儒门门主之子,而今儒门出现叛徒,这诛杀奸佞之事,恐怕要你来替你父亲实行了。”
杨易道:“既如此,不敢辞。”
第五十三章评理
镇魔金塔第一层的大殿之中,上百名儒门中人围拢在一起,看向站在中心的十几个人。
大殿内一片肃杀气息,静悄悄无人说话,落针可闻。
“朱子熹,你现在还有何话可说”
邢离看向为首一名身材高大的老人,厉声问道:“我问你,勾结帝刑,陷害同门,这等事情你做了没有”
朱子熹身子佝偻,好似天生驼背,双手拢在一起,白发萧然,苍老不堪。
他站在哪里,给人的感觉好似随时都准备跪倒在地,向面前之人叩头一般,可谓是谦逊到了极点。
给人的感觉像是温顺的狗儿一般,只待主人一声吩咐,便不顾一切的亡命出击,自然而然的显露出忠心耿耿的特质来。
举凡不了解之人,只看他这幅卖相,便会不由自主的伸出一根大拇指,夸赞一声,“此真乃忠臣典范是也”
但就这么一位“忠臣典范”“国之栋梁”,却差点葬送了整个儒门传承。
此人自幼聪慧,天资聪颖,学东西都是一看就会,有过目不忘之能,后来进入儒门之后,一心求学,无论是学识还是武道,修行之快,原创同侪,又兼他能言善辩,辩才无碍,为人慷慨大方,因此很是聚拢了一些儒门子弟。
在形成了小帮派之后,他很快就提出来他对儒门的新见解,因为他这见解实在与儒门一脉想穿的思想大相径庭,导致许多儒生的激烈反对。
他总结天地生化之道,认为天地有“理”有“气”,而且“理”与“气”不分。
理在前,而气在后。
他臆造了一名上古的儒门圣人,然后假借这个圣人的名义来宣扬自己一家之言。
他告诉儒生,儒门子弟,最高目标就是成为“圣人”,而要修成圣人,就必须要“存天理,灭人欲”。
在当时的时候,儒门的思想理念一向都是讲究儒门独大,但也要吸取百家经义,因此对当时的诸子百家都颇为尊重。
但朱子熹却告诉人们,“儒门若是想繁荣昌盛,就要加强与世俗皇权的利益关系,同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原来与帝王合作的关系改成主从关系,如此一来,儒门自然会得到当朝的帝王全力扶持,而绝不会横加猜疑,只要王朝不灭,则儒门便会永存。”
他这种想法为正统儒生所不屑,但因为当时人人都有资格说出自己的想法,儒门儒生又绝不会因为这个对他喊打喊杀,但是之时学术辩驳,却没有上升到人身攻击。
但随着朱子熹的名声越来越响,渐渐的成就一代大儒,开馆授徒,影响力越来越大,他这种被他自命为理学儒家学说开始传遍整个人族之中。
他这种学说传出的这么快,显然有点不同寻常,时任儒门门主的任道然嗅出其中的危机,命儒门密探严查之下,终于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朱子熹早就与当朝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