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7(1 / 2)

职之罪。”

“农民起义”朱由检大惊,这可是大明的催命符。他一向对明末的农民起义没有好感。大明灭亡的原因,说到底,除了明后期腐败透顶外,农民起义客观上也消耗了大明的国力,令大明两线作战。

北京城破之时,尚有最强的军队镇守山海关,令建奴不得越长城一步。大明灭亡的时候,满清并没有入关,满清入关是大明灭亡之后,真正的罪魁祸首就是农民起义军。

“众爱卿,说说你们的想法。”朱由校面无表情,身体微动。

“启奏陛下,既然陕西的匪兵已达二十万,因何不见陕西巡抚胡廷宴奏报”工部尚书董可成首先作出自己的疑问。

“臣启奏陛下,吏部已经三月未见陕西奏信。臣也感到蹊跷,已着人向陕西询查,不日当有回禀。”吏部尚书王绍徽的一番话,令群臣心底发冷。各省巡抚,不论有事没事,一月一奏,以报平安。陕西三月没有信使来京,匪患怕是不轻。于是众人不再纠缠匪患有无问题,而是如何解决的问题。

“陕西乃边防重地,北有鞑靼虎视眈眈。一旦陕西匪众与关外鞑靼勾结,则陕西危矣。臣请陛下速发重兵围剿。”工部的另一位尚书薛凤翔是朝堂为数不多的东林党,已逐渐成为东林党的领袖,他知道阉党的软肋在军事,阉党没有拿得出手的武将。如果朝廷发兵救援陕西,是东林党夺权的好机会。

“陛下,陕西境内多山,又有黄河阻隔,实在不易调集重兵。”刑部尚书徐兆魁立即反对,既然薛凤翔出招,自己没有理由不接招。

“徐大人,难道任由匪徒祸乱陕西那陕西还要不要”另一位兵部尚书王永光也是东林党,他明白薛凤翔的意思,这的确是本党的机会。如果朝廷发兵陕西,必然启用东林党的武将。

“王大人,陕西边防要地,固原、延绥、宁夏、甘肃四镇的府兵和战兵超过三十万,为何不调陕西军,却要舍近而求远”徐兆魁是有名的急性子,他不需要支援,看来他想单挑东林党了。

“若陕西的三十万军士还在的话,匪兵怎么可能肆掠陕西全境徐大人没听到山西巡抚曹尔桢的奏章吗陕西各卫所的士兵纷纷响应。”户部尚书,东林党人李起元不紧不慢,他要用车轮战先解决阉党先锋徐兆魁。

徐兆魁可不是那么容易认输的人:“曹尔桢远在山西,他的话也不可全信。况且,要向陕西调集重兵,必然耗费大量钱粮,请问郭大人,户部可有足够的钱粮”

“徐大人,户部目前虽然有少量钱粮,那是给辽东的军饷,万万动不得。”户部另一位尚书郭允厚也是阉党人,徐兆魁求救,他当然不能置之不理。

“不知李大人可有私人存粮”得到郭允厚的帮助,徐兆魁更来劲了,他裂开大嘴,得意地嘲笑起李起元,完全忘记了陕西的军情如火。

“户部虽然只存有辽东的军饷,但辽东现在无战事,建奴早已退回沈阳,可以暂时支付给出征陕西的军队,待明年春收再行补齐,也无不可。”李起元也是户部尚书,对户部的家底和户部拆东墙补西墙的运作方法也十分清楚。

“陛下,辽东前线,建奴虎视眈眈,岂可儿戏”徐兆魁又向皇帝搬救兵。

“徐大人主管刑部,对户部、兵部的事情不清楚。试问徐大人,户部现在欠饷甚多,哪支军队没有欠饷,偏辽东欠不得”李起元从来没将徐兆魁放在眼里,要不是拜了魏阉为爹,哪轮到他当刑部尚书

徐兆魁一时语塞,脸涨得通红,眼睛却瞪得格外地大,似乎用目光就可以将李起元杀死。“咳,咳。”魏忠贤不失时机地咳嗽一声,依然低眉顺目受气的小媳妇样。

“李大人,就算钱粮有了,可哪儿去调军队匪兵可是二十多万呐。”内阁首辅顾秉谦出马了。徐兆魁败下阵来,魏忠贤已经十分不满。他虽然一向是个沉默首辅,但今天徐兆魁要单挑东林党未果,又没有得到帮助,他只好勉为其难了。

“京师有三十多万军队,可以抽调部分京师军作为主导,另外在抽调湖广、河南、山西山东的军队为辅。”王永光是兵部尚书,对军队的布置自然了如指掌。

平时保持缄默的首辅顾秉谦都赤膊上阵了,其他阉党成员自然不敢落后,纷纷出言支持徐兆魁,反对调兵山西,主张利用当地的军兵,以安抚为主。而东林党在人数上不及阉党,但东林党个个手握正义,为国为民,直说天地受惊、鬼神哭泣。

谁也说服不了谁,朝堂的争论进入白热化,双方都快要脱衣表演迷踪拳了。

朱由校皱着眉头,他对争论不感兴趣,对结果也不感兴趣。他希望赶快有人去陕西,解决陕西的农民作乱,自己好离开朝堂,回到自己的那份天地。

李春烨见双方纠缠不休,根本争不出输赢,陕西的匪兵却不等人。但他只是众多尚书中的一名,在这样的场合,人微言轻,不由焦急万分。正好朱由校抬起失神的眼睛,看到李春烨,李春烨灵机一动,歪头看向朱由检。

朱由校一下明白过来,朱由检是自己下的口谕召来的,到现在还一言未发。

“众爱卿,朕知道你们都是为朕分忧。”朱由校的声音低沉,所有的争论立即停了下来,好像看电视时遇到停电。“但到现在,还未有定论,且听信王说说他的看法。”

朱由检从最后排站起来,他知道自己躲不过了。不过,听东林党和阉党吵到现在,他对陕西的农民起义已经有了大致的认识。

“秉皇兄,陕西匪患是抚是剿,得先看原因。陕西农民为什么甘冒杀头、抄家、灭族的风险,而起兵造反”要统一两党的意见,必须比他们看得更深、看得更透、看得更远。他抛出这个问题后,全场鸦雀无声。

刚才东林党和阉党光顾着吵架,顾着反对对方的意见,抹杀对方的政治企图,根本没有站在乱民的角度去想。就是在一边旁听的魏忠贤,也只是希望自己的人能在这场争论中获胜,从而打击东林党在皇帝面前的威信,至于农民为什么谋反,那不是他想的事情,他只是个阉人。

“据臣弟所知,陕西农民谋反,乃是因为当地发生大旱,庄家绝收,农民无粮,易子而食。不反抗肯定是死,反抗了至少暂时可以活命。除非朝廷有大量的粮食赈灾,否则安抚只是一句空话。”朝廷不可能有大量的粮食可以赈灾,连军粮都要拖欠,说明朝廷已经山穷水尽了。

山穷水尽的朝廷,就逼迫各地的官员征收重税。其实陕西农民起义的导火索,就是知县张斗耀,在农民连口粮都没有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朝廷下达的税赋任务,强行征租引起的。

“况且,现在陕西大部分地区都被匪军占领,匪军已经发展到二十多万,安抚已经失去时机,采用赈灾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试问,现在陕西地方谁在主政谁来派发赈灾的粮食”

第75章与民争利

东林党人纷纷点头支持,早就说了安抚不行,这些阉党误国误民,偏偏皇帝还是信任这些没卵子的人。他们一个个在心里骂着阉党,骂着魏忠贤。

朱由检却不是东林党人,不会用东林党的思维考虑问题。

“然而,剿也有难度。京师距大同有七百里,距潼关一千八百里,京师的军队不可能一日到达,如果匪军越过大同、潼关,没有黄河的天线,就会直接威胁京师。”

熟悉历史的朱由检知道,后世的李自成正是沿着这两条路,进军京师,最终攻破北京、推翻大明的。

刚才点头的东林党人现在都糊涂了,这年轻的信王,到底演的是哪一出你是支持我们还是支持阉党难不成各打五十大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