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79(1 / 2)

地仙演义 春衫薄 5632 字 2019-04-24

你若改立他教,人间万众生灵,任你布道传教,吾等诸教定无干涉”

太上老君遂环顾众仙,问道:“此是你一家之言,诸位以为如何”

众仙不答,唯镇元子说道:“窃以为擅动大教,取乱之道也况且改教非同小可,道友慎之”

太上老君又问元始天尊与通天道人:“两位贤弟以为如何”

元始天尊与通天道人默默无言。

太上老君又道:“二位贤弟,三清本是一体,贫道之事,亦是三清份内之事,且不可随波逐流,总要说个明白才好”

元始天尊仍不言,通天道人便忍不住,说道:“大师兄以一身演化三清之道,又专人教,居教主之位。如今截教却仅剩得几位传法弟子,皆隐居山野,紧闭洞门,贫道尚有何话可说”

太上老君又问元始天尊:“贤弟以为如何”

元始天尊躲不过,只得表态道:“诚如通天贤弟所言”

太上老君叹道:“连两位贤弟都如此说,乃是赞同准提道友之议了也罢,既然诸位都是如此,贫道便废了人道之教,另立教门,届时也仿效雷泽道友,转化人身,再传教义。只是有一条,不管贫道另立何教,所传何人,诸位不能干涉”

准提道人喜道:“这是自然”

诸仙也道:“正该如此”只有镇元子不置可否。

第277章 天人相犯知真假 祸国殃民是何人

片刻,天庭散了筵席,各归门庭。镇元子骑白泽之上,正欲回万寿山去,突闻后方太上老君呼道:“道友留步”

镇元子转头见了,施礼道:“道友相留,不知有何见教”

老君道:“方才众圣都逼贫道改教,独道友似乎不以为然,未做表态,不知何故”

镇元子道:“贫道还是那句话,改教之事非小,恐是取乱之因”

老君捋须笑道:“今日席上,有惟恐天下乱者,有惟恐天下不乱者。道友欲封地府之神,本当乱中取,却反恐天下乱,岂不怪哉”

镇元子肃容说道:“岂不闻:兵者,国之大事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老君道:“然则老道已经答应改教另传,道友又当如何”

镇元子道:“贫道静观其变,乐见其成只有一条,异日我地仙封神时,盼道友也勿来为难”

老君也道:“既然如此,老道也有一条:地仙封神,却也不可封吾教下弟子”

镇元子道:“正是如此,井水不犯河水”

老君也道:“井水不犯河水”镇元子哈哈大笑。

老君见状,说道:“如今地仙一门,天道不佑,气运不再。道友又有大任在身,举世皆敌,岂不堪忧还有心情发笑”

镇元子道:“道友,吾万寿山一脉,自成大道,不假外求。天道不佑,吾道佑之,何忧之有”

老君道:“既如此,贫道便在大赤天安坐,且看道友如何翻天覆地”说罢便要归去,不料镇元子又悠悠说道:“倒是道友,今日改教之事,是得是失,还难说得很,却勿故作委屈之态”

老君愕然回首道:“这是如何说起”

镇元子道:“若依贫道之见。道友此事,着实可喜”

老君讶然道:“吾方失人道之教,功德不保,深以为忧,又有何可喜”

镇元子道:“明人面前不说假话,道友脱枷去锁,自在逍遥。岂不可喜”

老君一改愁容,哈哈大笑,却不再多说,只作别而去。

镇元子方欲归万寿山。后面又来了女娲娘娘,唤道:“道友。不妨同行一程”

镇元子知道女娲娘娘有话说,因道:“如此甚好”

果见娘娘说道:“道友与大师兄之言,我亦有所听闻,实不知脱枷去锁之意,还望道友赐教”

镇元子先做法封了八方方位,绝了音形。才道:“贫道此言,实是泄露了天机。只是你我两家交情,非同一般,知而不言,贻误大事,非君子所为。道友,贫道今日之言,出我之口,入你之耳。切勿外传,否则便是贫道也担待不起”

女娲娘娘见镇元子如此郑重。也做法遁去方位,乃道:“便请道友赐教,我当洗耳恭听”

镇元子又问道:“道友,锐而持之,可得长保否”

女娲娘娘略一思索,答道:“不能”

镇元子道:“然也。所谓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人族之盛,便是如此。盛极而不衰,无可取代之时,便要与天争运,到时天人相犯,引出大变,不可不防。是故太清圣人聪慧,今日就坡下驴,脱离天地大劫,岂不是是好事”

女娲娘娘闻言,倒抽一口冷气,变色道:“若道友所言属实,我成圣之机,其中也有一份造人功德。届时大劫一至,岂不也是混元道果难保,圣位堪虞”

镇元子道:“正是如此。道友当早作打算,免得大劫到时,乱了手脚”

女娲娘娘朝镇元子行了一礼,道:“多谢道友赐教。只是此事重大,我今日方寸已乱,尚容回宫,细细思量,再作打算”

于是与镇元子道别而去。

此事表过,再道人世流年。却说昭穆之后,周室国力日衰,但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位,尚算得守成之主,勉力经营数十年,国中并无大事。

然文武成康虽贤,也终不免子孙之中,有不肖之人。待传至第十代厉王时,却是昏庸残暴之君,横征暴敛,与民争利,尚不许人言,监视国人。国人若道左相逢,只能目视,以表怨怒,而不敢言厉王之过。有在朝而言之者,皆杀之。于是民怨如沸鼎,厉王居其上,尚不自知。

一日,宫人整理府库,发现一木匣,不知何物,只见上书“藏之吉”三字,询遍史官、司库,众皆不识,不知此物何来。宫人乃献之厉王。厉王以为是宝,打开观看,但见空空如也,只有几滴涎水流出。厉王以为是宫人大胆,戏弄天子,勃然大怒,殴之至死。

却不知此物大有来历,其中乃是龙涎,顺水流出宫外,后来至褒国,化为一只玄鼋,进了褒国国主的府邸。有小妾见之,感而有孕,越四十年,方生一女婴。小妾深以为怪,惧人知晓,密弃之山野。复有国人褒氏,见而怜之,拾回家,善加抚养。

厉王一朝,民怨难宣,终至国人暴动,放逐厉王于彘,由太子即位,是为宣王,与召公、周公共和行政。

宣王在位四十余年,虽然励精图治,人称“中兴”,但终究已是内忧外患,积重难返。所幸国事虽艰,终宣王一朝,并无危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