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起飞了。”
岳鹏有些纳闷,去什么地方居然连自己这位总参谋长还要保密不过他也没多问,干脆坐下来继续和大家聊天。飞机开始缓缓地向跑道滑去,很快第一架运输机就爬上了天空,等岳鹏搭乘的飞机也上天后,4架猎鹰战斗机从左侧追了上来,保护在两侧陪伴飞行。
冷杰等第一次坐飞机的年轻人都很好奇,还时不时向外面的飞行员招手示意,气氛逐渐热闹起来。岳鹏还是有些糊涂,虽然不懂飞行,但他还是能依稀感觉飞机再向北飞,难道是去成都
另一架运输机上,冯如等三人正在向杨秋汇报飞机招标的事情,还拿出报告和照片让他看。
两年前阿富汗的短暂交锋让国防军初次试验了地空协同战术,也让大家看看清楚飞机的重要性。在那以后国防部就开始向全国招标教练机、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和水上飞机等近10种飞机。
中国和美国不同,哪怕已经开放低空,但农用飞机和航空俱乐部推广也非常缓慢,邮政和航空运输发展虽然不慢,但这点编外力量是撑不起未来飞行员需要的,所以杨秋已经制定了详细的扩大海空飞行员编制的计划。按计划国内一线将至少保存2万在役飞行员,还要用民兵训练等方式在未来10年让至少5万人接受航空培训,帮助他们拿到初级飞行证书。
因为这个方针,所以此次招标采购数额极大,光是需求最大的双翼教练机就高达6318架,全部飞机加起来的采购规模将达15万余架。当然,这不是一年采购,而是未来五年的全部采购额。这么大笔生意自然吸引了无数眼球,除三大飞机制造公司外,成都的西科斯基公司等众多小飞机厂也加入竞争,总计拿出四十多个方案和验证机。
“这是进入第二轮试飞的名单,这是教练机。”冯如坐在杨秋身边。这位历史上的航空先驱被杨秋禁止亲自试飞,又见到王助等人深厚的航空功底后,五年前辞去工作去西南大学学航空。毕业后他也没有回流星公司,而被国防部聘为航空技术顾问,负责招标采购和技术指导。
他给杨秋的这份报告就是进入第二轮测试的公司和飞机。从报告看,经过两年的实验和测试,融合了资料机数百种技术,实力超强的流星、空客和雷神三大飞机制造商依然强劲,而加入中国国籍的前俄国设计师西科斯基的公司居然在水上飞机上成功入围,到让人有些意外。
如果说第一轮是海选的话,那么第二轮测试其实就是单项飞机定型前的最后试飞和改进,所以报告中所列的飞机基本已经是被看上,就等全部实验结束下订单的型号。
教练机上雷神公司击败流星最终胜出,以运5为原型缩小后的白鹳双座双翼教练机是最没有悬念的,操控、低速、盘旋、翻滚等能力即使放到世界上也名列前茅。
但后面几种飞机的数据和照片就让杨秋暗暗挠头。
此次采购国防部的要求很细也很苛刻。轰炸机为例,空载航程必须能确保从广州不加油直飞纳土纳2200公里,最大载弹3000公斤、带1吨炸弹航程1200公里、弹仓要求可同时挂2枚1200公斤大型炸弹、要求可以挂副油箱,至少4门自卫机枪等等。
别的不说,光是那个广州直飞纳土纳的要求,就让很多小公司彻底绝望,最终进入第二轮只剩流星和空客两家。前者空军给予的编号是轰5、但这个轰5从照片看外形居然极像大名鼎鼎的ju88,不过航程要大些,应该是结构和防护性上有所牺牲。采用流星公司自己的风冷彗星900发动机,单台可达到960马力,最大平飞速度430公里,最大载弹量2900公斤。
空客的双野马研制成功后,王助领衔的流星公司也开始研究类似的双层结构风冷活塞发动机,经数年努力终于拿出技术相当的彗星发动机,不仅也使用了机械增压和双火花塞等技术,而且还研制出紧急时刻可直接向缸内喷射甲烷的技术。最关键的是,公司严格按照杨秋要求,在创新的同时确保了发动机接口和双野马同型号能通用,甚至部分零件都能互换。
这是个巨大进步意味着两家厂虽然竞争厉害,发动机上各自都有诀窍,但却都已经将标准化理念刻到研发和生产的每个环节。
空客公司的编号是轰6,相比国内资格最老的流星公司,这家杨秋特意用大量图纸和技术拔高催化起来的公司不仅终于研制成功双野马发动机,在单翼金属大飞机上技术雄厚,kc1更已经成为世界名牌。杨秋原以为他们会拿出类似美国b18的轰炸机,因为b18就是由dc2改进来的,而dc2就是现在的kc1。可看到照片他却有些傻眼,因为周厚坤拿出来的轰炸机外形居然和平行世界中的法国“里奥雷和奥利维埃eo451”轰炸机极为相似,首次在国内飞机上使用了h型升力双垂尾设计。
因为1200马力发动机还在试车,所以轰6同样采用960马力的双野马2型发动机,最大速度不如轰5只有400公里,但航程上因为h型升力双垂尾增加到2500公里,最大载弹2800公斤。而且流星公司一样,也在设计之初就为将来安装更大发动机留下空间。
“从第一轮实验看,航程基本达到要求,唯载重和速度上略有不足。但流星和空客的1200马力发动机都开始试车,最快明年年底就能投产,那时性能会改善很多。至于4发重轰炸机上此次拿出的型号都不是很理想,考虑到技术不足我们商量准备我们准备将4发重轰炸机的招标延后几年。”余磊是空军参谋长,以他名字命名的“余磊转弯”让他留名千史。他也是国内首位轰炸机飞行员,瑞尼韦尔战役中就是他率领部队拉开狙击战序幕。经过战后这么多年的潜心研究,又经过阿富汗的考验,他已经是国内制空论和轰炸学的领军人物,被誉为空军轰炸之父。
但这位轰炸之父兴致高昂介绍新飞机时,却没发现杨秋面色古怪。德法气动外形、美国发动机、中国设计师内构乱成一锅粥了,也不知道将来中国航空业会走出条什么样的路。
有“多国版”轰炸机在前面垫底,朱斌侯介绍海空战斗机后,杨秋已经不惊讶了,即使入围的两款外形是那么熟悉。
第一款是雷神公司以山海经中“化蛇”命名的单发战斗机,技术性能和数据与大名鼎鼎的英国飓风类似,采用800马力汉阳产12缸昆仑水冷发动机,安装有4挺127毫米航空机枪,最高平飞速度达到450公里,航程800公里。
第二款来自流星公司,同样用神话中的“厉风”命名,而它的数据除了4挺机枪换成127毫米外,其余和早期960马力的日本零式a61战斗机差不多。
飓风和零战。
杨秋捏捏鼻尖,前者还不错,虽然算不上最好但却是二战中可维护性最好,也是新手最容易掌握的飞机,光凭这两点就足够了但后者算了吧,此刻距离1931年还有几天呢,距离战争更久,所以目前情况下这两款已经够强了,将来他们发现问题自然会改进,即使过几年调整思路也来得及。
想到这些,杨秋把到嘴边的话了压下来,又看起后面几种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