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与安德森签订的合同,王钦一行人马不停蹄地返回国内。没有庆功宴,没有片刻休息,华创集团深圳总部立刻进入了一种临战状态。
王钦在回国后的第一次高管会议上,将这份订单定性为“华创全球化战略的‘辽沈战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他清楚地知道,这份订单能否顺利交付,不仅关系到与安德森公司的后续合作,更将直接影响华创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和未来开拓的难易程度。
压力层层传导下去,首先感受到切肤之痛的,是生产制造部门。
安德森的订单虽然总量不大,但要求极高。对方提供的技术规范书厚达几十页,对原材料的规格、生产流程的管控、测试标准的规定,细致到了近乎严苛的程度。很多标准远远高于国内客户的要求,甚至比华创现有的内控标准还要严格。
“王总,不是我们不想做好,是有些要求确实太难达到了。”生产总监老刘拿着技术规范书,找到王钦诉苦,“比如这个主板焊接的良品率要求,比我们现有的标准高了五个百分点!还有这个机箱的涂层耐磨测试,我们目前的供应商根本过不了关!”
“达不到就想办法达到!”王钦的语气没有丝毫商量余地,“供应商不行,就立刻寻找新的、有能力的供应商!国内找不到,就去日本、去台湾找!生产工艺达不到,就组织技术攻关!聘请专家!购买新设备!需要投入,集团全力支持!但我只要一个结果:完全符合客户标准的产品,按时交付!”
王钦的决绝,让整个华创动了起来。采购部门在全球范围内搜寻合格的元器件供应商,成本短期内急剧上升;生产线上引入了新的检测设备和工艺流程,工人们需要重新学习和适应,导致初期效率下降,残次品率一度不降反升;质量管理部门的人数增加了近一倍,对每一道工序进行近乎挑剔的检查,与生产部门摩擦不断。
“以前这样就行了,现在怎么这也不合格那也不合格?这不是故意找茬吗?”流水线上的一位老师傅抱怨道。
“师傅,这是出口欧洲的,标准不一样!你看这个焊点,光泽度不够,人家仪器能检测出来!”年轻的质量员一丝不苟地指着问题点。
类似的冲突在各个车间上演。旧的习惯、旧的标准与新的、更高的要求发生了激烈碰撞。阵痛是实实在在的,体现在不断被退回返工的产品上,体现在骤然增加的成本报表上,也体现在员工们疲惫而困惑的脸上。
王钦几乎扎在了生产一线。他穿着工装,和技术人员、老师傅们一起蹲在生产线旁,研究工艺改进的方案。他亲自与来自台湾的资深工程师讨论焊接参数的优化;他拍板斥资引进了一套新的自动化检测设备;他甚至在食堂和工人们一起吃饭,听取他们的困难和建议,耐心解释这次订单对公司的长远意义。
“我知道大家辛苦,也不习惯。”王钦对围拢过来的工人们说,“但我们不能永远只做国内的低端市场。我们要想活下去,活得好,就必须往上走,去跟国际标准接轨。现在疼一点,是为了以后不疼。这次订单做好了,我们华创的品牌就打出去了,以后订单会越来越多,大家的收入也会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