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播种未来(2 / 2)

一番结合了数据、趋势分析和宏伟愿景的激情陈述,层层递进,有理有据,深深打动了不少原本持中立或观望态度的董事。他们看到了王钦并非盲目冒进,而是基于深刻的行业洞察和危机感做出的长远布局。

最终,经过又一轮激烈的讨论和利弊权衡,董事会进行投票,以微弱的优势,勉强通过了第一期为期三年、每年投入两百万元的联合实验室建设计划。但附加了严格的条件:要求王钦必须每季度向董事会详细汇报研发进展,并且必须设定清晰的、可量化的阶段性技术目标,以确保投入的有效性。

走出会议室,王钦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后背的衬衫已被汗水微微浸湿。他知道,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说服董事会只是拿到了“准考证”,真正的难题还在后面。但无论如何,通往未来的大门,总算被他推开了一道缝隙。

拿到“许可证”的王钦,立刻化身成为最高效的执行者。他亲自带队,组建了包括技术、法务、财务核心成员的谈判小组,开启了密集的“高校穿梭”模式。北上北京,叩响清华大学微电子所和计算机系的大门;西去成都,与电子科技大学的专家们交流;东赴杭州,与浙江大学嵌入式系统领域的权威教授会谈。

谈判的过程,远比想象中更加复杂和曲折。高校有高校的体制壁垒和考核导向,教授们有自己专注的研究兴趣和对于产业界合作惯有的顾虑。王钦面对的不再是锱铢必较的商人,而是严谨甚至有些固执的学者。他展现出了极大的诚意和罕见的耐心,反复强调华创的合作理念:“我们不是来简单地‘购买’技术或者‘委托’开发,我们是希望与学界‘共建’未来,共同探索。”

他郑重承诺:尊重学术研究的自身规律,不急于求成;共享合作产生的知识产权,保障高校和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提供真实的产业应用场景、稳定的经费支持以及中试转化的平台。他邀请教授和博士生们到深圳华创参观,让他们亲眼看到技术是如何转化为产品、服务社会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钦的远见、诚意和扎实的准备工作,最终打动了这些学术界的精英。经过多轮艰苦而细致的磋商,华创电子先后与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成功签署了共建“华创-清华微电子联合实验室”和“华创-浙大嵌入式系统联合实验室”的战略合作协议。

消息一经传出,在国内的电子产业界和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个规模并非顶尖的民营企业,竟然有如此大的魄力和战略眼光,以如此扎实的方式投入前瞻性的基础研究与共性技术攻关,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实属凤毛麟角,堪称一个标志性事件。

王钦兑现承诺,从清华挖来的一位在信号处理领域颇有建树的博士后,被任命为清华微电子联合实验室的日常运营负责人;而浙大实验室则由一位从浙大引进的、富有经验的副教授负责。王钦本人则亲自担任两个实验室管理委员会的主任,确保研发方向与公司战略紧密相连。

更为重要的是,实验室的实体地址,并没有设在华创深圳的厂区内,而是分别设立在了清华园和浙大玉泉校区附近。王钦坚持这一点,旨在让研发人员能够最大限度地浸润在高校浓郁的学术氛围中,方便地利用高校顶尖的图书馆、实验设备和最前沿的学术交流资源,同时也能更紧密地与导师和研究生团队协作,形成一个开放、流动、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

很快,一个个具体而富有挑战性的研发课题被正式确立并启动了:面向工业自动化的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架构设计与关键算法研究;基于开源内核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深度优化与稳定性加固;自主定义的工业现场总线通信协议栈开发……

王钦深知,这些播撒下去的“种子”,大多需要长时间的孕育,需要精心的呵护,不可能立刻长成参天大树,转化为财务报表上的数字。但他内心无比坚定地相信,只要找对了土壤,把握准了方向,并给予持续不断的投入和耐心,总有一天,这些深耕不辍的努力,会绽放出绚烂的科技之花,结出足以改变企业乃至行业命运的硕果。这盘棋,他愿意下,也下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