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坚守与新生(2 / 2)

他开始在内部大力推行人才选拔和培养计划。他破格提拔了原维修车间一位技术精湛、德高望重的老师傅担任生产总监,负责产品质量和技术攻关;又启用了一位做事踏实、颇有头脑的老知青担任销售副经理,辅助孙卫东开拓市场。一个以实干派为核心的新管理团队雏形开始形成,减少了对外部关键个人的过度依赖。

经过数月呕心沥血的整顿,东北公司终于勉强稳住了阵脚,业务量开始回升。但王钦的思考早已超越了“求存”的层面。他清醒地认识到,东北公司传统的贸易和维修业务附加值低,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严重,发展天花板触手可及。必须为其找到一条符合时代趋势的新发展道路。

基于对东北工业基础雄厚和深圳市场信息敏锐的双重把握,他为东北公司量身定制了名为“双转型”的长期发展战略:

业务转型:逐步收缩低利润的简单贸易和普通维修业务,重点向两个方向突围:一是成为深圳华创电子的上游供应商,利用东北的金属加工和制造能力,为其配套生产机箱、金属构件、变压器等关键部件,实现内部协同;二是利用东北重工业基地的优势,切入工业设备电子控制系统(如数控机床、生产线pLc控制等)的维修、升级和改造市场。这是一个当时少有人关注的蓝海领域,技术门槛高,但利润空间巨大。

管理转型:逐步引入和嫁接深圳华创电子已被证明成功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包括打破“大锅饭”,推行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薪酬体系;建立明确的岗位职责和流程标准;加强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全面提升运营效率。

为了确保这一战略能够坚定地执行下去,王钦做出了一个关键且出乎许多人意料的人事任命:正式任命林晓霞为东北公司的副总经理,主要负责内部管理、财务体系建设和新业务拓展的跟踪落实。经过几年历练,林晓霞展现出的细心、沉稳、快速学习能力以及最重要的——绝对忠诚,让她成为了王钦在东北最可靠的“眼睛”和“手臂”。而孙卫东则继续发挥其特长,主要负责传统业务的维持和对外关系的斡旋。这一任命,体现了王钦知人善任和打破常规的魄力。

回归与展望:淬火成钢,航向更广阔的海洋

处理完东北这场惊心动魄的危机,王钦身心俱疲,但内心却如同经过淬火的钢铁,变得更加坚韧和通透。挚友赵大军的猝然离世,让他深刻感悟到生命的无常与事业传承的紧迫性。他不能再仅仅依靠个人英雄主义,必须建立一套更具韧性和可传承的组织体系。

他回到深圳,将全部精力重新投入到华创电子的高速发展中。四层电路板业务蒸蒸日上,华创电子在华南地区的电子制造领域声名鹊起,成为了技术创新的标杆之一。

站在深圳不断拔高的写字楼里,俯瞰着脚下这座日新月异、充满活力的城市,王钦心中感慨万千。从1977年那个家徒四壁、凭借对未来一丝微光而奋力挣扎的穷小子,到如今手握南北两家企业、在技术浪潮中搏击风浪的创业者,整整五年过去了。这五年,一路荆棘密布,坎坷丛生,他失去了一位肝胆相照的兄弟,但也收获了更多的伙伴,经历了成长的阵痛与成功的喜悦。

他知道,眼前的稳定只是暂时的。技术的迭代正在加速,市场的竞争将愈发残酷,政策的变幻依旧莫测。但此刻的他,已无所畏惧。时代的巨浪不仅没有将他吞噬,反而锤炼了他搏击风浪的勇气与智慧,他不仅拥有了一艘坚固的船,更开始组建一支能够协同作战的船队,并清晰地把握着自己的航向。

他的目光,越过眼前的繁华,再次投向了远方,投向了那个由个人电脑普及和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更加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他的奔腾年代,才刚刚进入精彩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