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擎天柱折(2 / 2)

然而,病情无情。尽管医院全力救治,家人倾尽所有,但赵大军的病情还是迅速恶化。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疼痛时常让他意识模糊,靠大剂量的止痛药才能勉强入睡。每次清醒时,他总是不问自己的病情,而是关心公司的近况,叮嘱这个嘱咐那个。

半个月后的一个清晨,辽阳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整个世界银装素裹,寂静无声。就在这个洁白宁静的早晨,赵大军永远闭上了眼睛,这位王钦事业起步最得力的助手、最忠实的兄弟,溘然长逝,年仅四十五岁。

葬礼那天,天空阴沉,飘着细雪。王钦站在墓前,看着棺木缓缓降入墓穴,泪水模糊了视线。他想起赵大军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咱们东北汉子,站着是根柱,躺着是根梁。”如今,这根顶梁柱倒了。整个公司都沉浸在巨大的悲伤之中,老员工们无不痛哭失声,他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位领导,更是一位亲人般的兄长。

擎天柱折,东北公司瞬间失去了主心骨。赵大军在世时,公司内部井然有序,对外关系稳固。他既懂得生产技术,又善于管理协调,更难得的是他待人真诚,深受员工爱戴,在合作伙伴中也有极高的信誉。他的离去,留下了一个几乎无法填补的空缺。

悲伤过后,现实的问题严峻地摆在王钦面前:谁来接手赵大军的工作?

孙卫东经过几年磨练,虽然改掉了不少吊儿郎当的毛病,对王钦也足够忠诚,但能力和威望不足以服众。他性格依然有些毛躁,考虑问题不够周全,遇到大事容易慌乱。林晓霞细心负责,财务和内部管理井井有条,但缺乏魄力和宏观管理能力,难以统筹全局。其他几位老员工,各自在技术岗位上是一把好手,但普遍缺乏管理经验和决策能力。

王钦自己必须长驻深圳,不可能长期留在东北。深圳公司刚刚步入正轨,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拓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他分身乏术。

果然,赵大军去世不到一个月,东北公司就陷入了短暂的混乱和迷茫期。一些业务停滞,生产计划执行不到位,产品质量出现波动。更令人担忧的是,人心开始浮动,有几个技术骨干甚至私下接触其他公司,萌生去意。员工们聚在一起时,谈论的不再是工作,而是对未来的担忧和猜测。

王钦强忍悲痛,意识到必须尽快稳定局面。他主持召开公司全体员工大会,站在赵大军曾经站过的位置,望着台下那一张张熟悉而又焦虑的面孔。他高度评价了赵大军的功绩和奉献,声音几度哽咽。随后他郑重宣布,公司将继续发展下去,这是对大军哥最好的纪念。他暂时由自己直接管理东北业务,孙卫东和林晓霞协助日常管理,重大决策必须向他汇报。

“大军哥走了,但我们不能倒!他在天上看着我们呢!”王钦的话掷地有声,给迷茫中的员工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他心里清楚,这只是一个临时方案。他需要时间观察和选拔新的接班人,而这绝非易事。

就在王钦忙于稳定东北公司内部局势时,祸不单行。由于赵大军的去世,机械厂那边原本稳固的关系出现了微妙变化。赵大军在机械厂工作多年,从上到下都熟悉,加上他为人厚道,处处为厂里考虑,双方合作一直很愉快。但新上任的一位副厂长对劳动服务公司这块“肥肉”有了想法。

这位名叫李副厂长的中年男人,以前在机械厂并不主管三产公司,对赵大军时代的合作方式不太了解。他以“加强管理、规范经营”为名,试图派人接管财务和业务,甚至暗示要调整挂靠协议,提高管理费分成。在一次碰头会上,李副厂长不冷不热地说:“现在市场经济了,一切都要按规矩来。劳动服务公司虽然是独立法人,但毕竟挂靠在机械厂名下,厂里加强监管也是理所应当的。”

内部人心不稳,外部虎视眈眈。东北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是比创业初期资金短缺、技术难关更加复杂的局面。王钦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放弃东北,集中精力发展深圳?还是坚守阵地,保住这来之不易的根基?

几乎毫不犹豫地,王钦选择了后者。东北不仅是他的家乡和大后方,更是他与赵大军这些老兄弟们心血所在。那一砖一瓦,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那一草一木,都见证着他们的情谊。赵大军用生命守护的公司,他绝不能让它垮掉!

王钦知道,接下来的路将会异常艰难。他必须再次拿出全部智慧和勇气,应对这场内外交困的危机。不仅要稳定内部,选拔培养新的管理团队,还要应对机械厂的压力,维护公司的独立性和利益。他仿佛又回到了创业初期,那种背水一战的感觉再次涌上心头。

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厂区内飘扬的雪花,王钦握紧了拳头。这场扞卫根据地的战斗,已经打响。他不会退缩,也不能退缩,因为这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战斗,更是对赵大军在天之灵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