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毕业抉择(1 / 2)

“求是电子”的这场风波虽然已经逐渐平息,但它所带来的影响却依然在持续发酵。王钦心里非常清楚,经过这次事件的折腾,杭州这边的业务必须要更加低调、更加规范才行。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王钦开始加速推进“求是电子”与校办工厂之间的深度融合。他主动让出了大部分的管理权限和利润大头,将自己的角色转变为一个幕后的支持者。这样一来,他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技术支持和战略规划上,更像是一个技术顾问和股东。

虽然这种做法让王钦在一定程度上让出了部分利益,但却换来了更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也让他能够从繁琐的日常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公司的长远发展。

时光如白驹过隙般飞逝,眨眼间便来到了 1982 年的夏天。这个夏天对于王钦来说意义非凡,因为他的大学生活即将落下帷幕,而随之而来的便是毕业分配的问题。

回顾这四年的大学生涯,王钦可谓是成绩斐然。他不仅在学业上表现出色,多次获得奖学金,还在其他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比如,他曾在图书馆火灾中奋不顾身地抢救图书,保护了学校的重要资源;他的科技成果在展会上获得了奖项,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此外,他还大胆地创办了一家企业,展现出了卓越的商业头脑和领导才能。

凭借着这些优异的成绩、出色的表现以及令人瞩目的“事迹”,王钦留校任教或者被分配到一个好的科研院所、国营大厂几乎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事实上,系里的领导已经找他谈过话,暗示学校非常希望他能够留校任教。

这无疑是当时无数大学生梦寐以求的金光大道。能够留在浙江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任教,不仅意味着稳定的工作和优厚的待遇,更代表着一种学术地位和社会认可。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钦的内心却早已做出了一个与众人期待截然不同的选择。

四年的历练,南北的奔波,让他亲眼目睹了时代变革的汹涌浪潮。体制内的安稳,无法与亲手创造未来的激情相比。他的事业根基已在深圳和东北打下,虽然稚嫩,却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他婉拒了留校的邀请,也放弃了分配的机会,选择了当时极为罕见的“自主择业”——虽然这个词当时还不流行,实质就是“个体户”。

这个消息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系里激起了层层涟漪,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对他的勇气赞叹不已,认为他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是个有胆识的人;也有人对他的决定嗤之以鼻,嘲笑他愚不可及,放弃了如此好的留校和进研究所的机会;而更多的人则表示无法理解,觉得他的选择让人摸不着头脑。

然而,面对众人的议论纷纷,王钦却显得异常坚定。他心中有着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外界的声音并不能左右他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