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天光透过政务大厅东侧的玻璃幕墙,洒在中部督导小组即将启程的行李箱上。李一凡站在楼梯口,望着那几只写有“制度推进专项任务组”标识的箱子,目光略显凝重。
他知道,从这一刻开始,“星城样本”将不再局限于潇湘一隅,而是沿着西线进入云岭、黔南、巴渝等深度治理盲区。试点,不再是模拟推演,而是真刀实枪地撬动一省甚至一地的治理方式。
陈晓峰翻看着最新更新的试点图谱。西线首站确定为“岷州”——一个既有工业包袱又承载改革实验任务的典型西部城市。其“环保数据虚报”“水利工程低效”及“群众上访频发”问题,早已上过部里通报。中央选它开刀,是要打头阵、立规矩,也是要传一个信号:不是只有星城能跑得快,每一地都要上墙。
出发前夕,李一凡主持召开了试点督导誓师会。会议没有套话,只有一张任务表和一句话:去之前先想清楚,墙建不起来,回来就下岗。
所有参会人员人手一份《星城绿单操作细则》,加盖“中部督导专班”钢印。陈晓峰私下找了几个年轻干部谈话:“别以为西部软,群众更硬;墙没立稳,你以为的客气就是拖。”
当天傍晚,专班一行六人踏上西行列车。为避免引发外地误判,整个督导团队以“数据核验小组”名义低调入驻。岷州市府并不知情,只在前一天接到“上级抽检工作流程透明化程度”的通知。
副市长马力主动请缨接待,对外称是“生态大数据对接交流会”。但就在专班抵达当天早晨,岷州政务内网流出一则通知截图,引发广泛关注:通知称“所有涉政平台数据报送暂停48小时,进行后台同步校验”。有人一眼识破:“来了,是那套问责机制。”
第一晚驻地布置极为简陋,陈晓峰拒绝了岷州安排的酒店,直接入住政务云计算中心办公楼顶层值班间。他让人搬来三块白板,在上面写下六个字:“项目、节点、责任人”。另一侧,则是岷州过去三年通报问题清单,红条如血,密密麻麻。李一凡在群里留言:“调阅问题墙样板,明日对接搭建场地,三天立墙。”
次日清晨,西部首块“群众监督墙”在岷州广场搭建完成。与星城不同,这次采用了模块化拼装,便于拆解移动。墙体刚落地,便有路人驻足围观。一位退休教师拉着专班干部问:“这是从星城学来的那套吧?”得到确认后,他点头:“听过你们那边三天清账的故事,就等你们来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