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两点,省政府召开专题会,李一凡主持,三地负责人全部到场。会上,陈晓峰汇报了群众签字环节扩围的情况,强调签字不再是形式,而是被写进整改条款。
部分干部担忧,认为群众可能“外行干预内行”,会造成制度执行混乱。李一凡冷冷一笑:“外行提问正好暴露漏洞。干部怕签字,不是怕群众,而是怕问题。”他的语气掷地有声:“从今天起,群众签字正式列入示范区三类必备留痕:干部签、群众签、时间戳。”
会后,省人大法工委立刻行动,把群众签字条款加进《开放日条例》修订稿。新增规定:凡涉及红卡复盘的场景,群众代表必须至少签署一次确认意见,且意见与责任人签字一并公示。
草案刚挂上门户,评论区立刻爆炸:“潇湘这是把权力放到群众手里。”有网友点赞,也有人质疑群众是否具备判断力。舆论再次两极,但热度不断飙升。
傍晚,江淮媒体又投放文章,标题是《让群众签字是民主还是作秀?》试图挑动外界质疑。文章暗讽潇湘的做法“表面热闹,内里空虚”。
然而不到一小时,潇湘门户挂出一张大图:三地群众签字板照片,签名、时间戳、意见并列展示。配文八个字:“签得见,看得清。”评论区迅速反转,网友留言:“这不是作秀,这是实权。”
夜幕降临,问题墙上的红卡进度更新:岳州的预案已补齐,群众代表签字“认可”;衡山口岸的缺项原因加注了影响说明,群众代表签字“已阅”;星城高新区的夜检仍在整改,但群众代表已签字预约抽查。群众的笔迹一行行排列在墙上,成为制度的一部分。大厅里,不少群众拍照留念,感叹:“我们终于不是看客。”
深夜,李一凡回到办公室,望着厚厚一叠修订草案,心中思绪翻涌。陈晓峰走进来,低声道:“省长,干部们私下压力很大,说群众签字会让他们寸步难行。”李一凡淡淡回应:“如果怕群众签字,就不要坐在那个位置。干部的权力必须接受阳光,谁躲避谁就出局。”话音坚决,陈晓峰心头一震,点头领命。
午夜时分,协同台数据刷新:群众签字七十八次,新增意见二十三条,采纳比例六成以上。红、黄、绿灯在屏幕闪烁,显示出制度与信任的同频脉动。李一凡注视着曲线,缓缓说道:“群众的笔比口号更重,这就是潇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