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司马懿:该死的天幕,为何要害我(1 / 2)

话说回来。

当众人的目光全部看向司马懿时。

司马懿本人面对荀彧的夸赞,连忙拱手道:

“令君过奖了!”

“某不过区区微末本领,能得天道金榜青睐,属实是走了大运!”

“不值一提,不值一提啊……”

看到司马懿这副样子。

夏侯惇翻了个白眼,直接无语……

“行了,行了!”

“都知道你司马仲达喜欢低调。”

“但是这都被天道金榜点名了。”

“继续这么低调下去,恐怕不太好吧?!”

“就大大方方承认了不就得了?!”

“凡事遮遮掩掩,非大丈夫所为!”

被夏侯惇这么一搅。

现场的氛围也是欢快了不少……

你别说。

夏侯惇虽然打仗没赢过。

但是在搞气氛方面。

还是顶呱呱的!

至少他说的话好使。

有话语权!

而且为人也不错……

基本上整个曹营上下没几个不喜欢他的。

哪怕曹操这个当主公的。

明知道夏侯惇打仗能力不堪入目。

对他也仍是非常喜爱!

没办法啊!

一个自己的亲戚,而且性情豪放,不做作……

毫无心计可言……

曹操能不喜欢吗?!

要知道。

曹操本人那可是出了名的多疑啊!

一个生性多疑之人。

对于那种没啥心计的铁憨憨。

自然是喜爱的。

比如说夏侯惇、许褚。

至于司马懿。

曹操一直抱着警惕的态度。

因为他总觉得这个家伙面相太过阴汛……

明面上看起来是个老老实实的透明人。

背地里还不见得是幅什么模样呢。

其实除了曹操。

戏志才、荀彧等人看司马懿的面相也是不太舒服……

但是那又如何?!

他们总不能说因为人家的面相,就觉得这人不对劲吧?!

这是何道理?!

虽然古时候都说“封建迷信”。

但是这并不是说古人就将“面相”这种玄而又玄的东西当一回事了。

甚至很多有才之人并不怎么“封建迷信”。

他们只是单纯的用“封建迷信”来维护自身的利益罢了。

真正迷信的人还是底层老百姓。

世家大族、地主用封建迷信的方式。

来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控制。

以此使底层老百姓心甘情愿的被他们掌控、压榨。

剥夺了庶民们可能存在的反抗心理。

诸如荀彧、戏志才这等有识之士。

又怎么可能真的完全将“面相”这种玄而又玄的东西放在心上呢?!

但是你要说完全不信。

那也不太可能……

这个时代“神鬼之说”还是很流行的。

司马懿的面相的确让人看着不舒服。

不过大大咧咧的夏侯惇肯定不会在意这些……

什么鹰视狼顾之相?!

那是什么玩意?!

不好意思!

他夏侯某人还真没听说过……

反观司马懿。

被夏侯惇这么一说。

只能跟着附和。

“是,是……”

“夏侯将军言之有理,某受教了。”

夏侯惇看司马懿的“认错”态度非常良好。

也是点了点头。

表示“你小子,有点出息”。

其余人也是纷纷对司马懿做出了夸奖。

毕竟不管怎么说。

人家司马懿也是代表他们曹氏集团登上了三次金榜。

就凭这一点。

那就是值得赞扬的!

荀彧等人的注意力,则是集中在司马懿的“战绩”方面。

结果只是这么稍微扫了一眼。

荀彧、程昱等人就凝重了脸色……

因为他们看到了司马懿在原时空中最开始的态度。

装病不出!

这个就很耐人寻味了……

要知道天道金榜说的很清楚:

【建安六年,郡中推荐司马懿为上计掾。】

【当时曹操正任司空,听说司马懿的名声后,派人征辟他到府中任职。】

【司马懿见东汉政权已经被曹氏控制,不想屈节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症,身体不能起居而不出仕曹氏。】

【曹操不相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建安六年!

这个时间不就是他们主公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的第六年时间吗?!

那个时候他们主公应该已经打赢了官渡之战。

成为了当时天底下最强大的诸侯!

袁绍在建安六年的时候已经死了……

剩余的袁绍残部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

他们曹氏集团鲸吞袁绍的势力。

可谓是板上钉钉!

这种情况下。

但凡是个人都会觉得曹操大势已成吗?!

简直是投靠的最佳时机!

但是司马懿却不然。

他直接选择了装病!

这就让荀彧、程昱等人不得不多想了……

司马懿装病的原因和目的何在?!

他是有什么别的想法吗?!

关于这个问题。

那就值得思考了……

说不准就会牵扯出一些其他的东西。

因为要知道在这个时空。

司马懿可是主动来投靠的啊!

或者说整个司马家。

为了投靠曹操。

直接从河内郡迁徙到了兖州。

这可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投靠的那么简单。

这是全家族投靠啊!

是河内司马家的一次赌博啊!

像司马家这种世家。

一般来说……

是不可能直接将整个家族的命运押在一个诸侯身上的。

那都不叫赌博。

那叫赌命!

如果曹操成了,那皆大欢喜……

如果没成。

那岂不是家族没落?!

严重点的。

说不定会直接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荀彧这个颖川世家的老大。

反正是无法想通司马懿或者说是司马家这么做的理由何在?!

就算是他荀家。

那也是多方投资啊!

哪怕是对于世家态度极为恶劣的安西集团。

那也是有荀攸这个荀家出名子弟投效的。

这么做的目的。

就是为了防止“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