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吴的设计组则在院子里搭建共生记忆墙。他们用回收的旧木板做墙面,上面贴满了居民们送来的旧照片:有苏衍和苏晓小时候放风筝的照片,有张奶奶和婉清一起做桂花糕的照片,有李大叔帮居民修鞋的照片,还有大家一起对抗黑暗势力的照片。觉醒者们用能量在照片周围刻上向日葵花纹,让照片看起来更温暖。
“我们还要在照片都要标注拍摄时间和背后的故事,这样新来的人就能更好地了解废品站的历史。比如这张苏衍和苏晓放风筝的照片,要标注‘共生之城建立前三年,苏衍和苏晓在废品站院子里放风筝’,让大家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周爷爷的后勤组则负责提供物资支持。他们从各地收集来旧的家具和工具,经过修复后,摆放在废品站的各个角落:有老掉牙的收音机,有缺了角的瓷碗,有磨得发亮的镰刀,还有用了几十年的竹篮。每一件物品旁边都贴着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物品的来历和背后的故事。
在废品站的角落里,居民们还建了一个共生种子库。种子库的货架是用旧木头做的,上面摆放着各地送来的共生土壤样本和向日葵种子:有东部联邦送来的水稻种子,有北部联邦送来的耐寒种子,有西部联邦送来的棉花种子,还有中部联邦送来的蔬菜种子。每一个样本和种子旁边都贴着一张小卡片,记录着它的来历和特点。
苏晓将婉清留下的向日葵种子放在种子库的中央,注入一缕共生本源:“这是妈妈的种子,也是我们共生理念的种子。它见证了废品站的建立,见证了共生之城的成长,现在,它要在这里继续生根发芽,见证我们的未来。”
翻新工作结束的那天,居民们在废品站举行了一场 “回家” 仪式。张奶奶在老灶台上煮了桂花糕,香气飘满了整个院子;李大叔在修鞋摊上为大家修鞋,不管是普通居民还是觉醒者,只要有需要,他都免费帮忙;苏晓则带着孩子们在共生记忆墙前,一张一张地讲解照片背后的故事。
“这张照片是我们第一次对抗黑暗势力时拍的,” 苏晓指着一张略显模糊的照片,“当时黑暗觉醒者想摧毁废品站,大家一起用艾草能量瓶和共生土壤对抗他们。虽然我们的力量很弱,但我们团结在一起,最终战胜了他们。从那以后,我就知道,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林森和凌云也赶来参加仪式。他们站在老磨盘旁,看着眼前的废品站,眼里满是敬佩。“这才是真正的共生之地,” 林森感慨地说,“它没有华丽的装饰,却充满了回忆和温暖。我们要把这里的模式带回西部联邦,在那里也建一个这样的废品站,让更多的人知道,共生的起点不是高楼大厦,是这样充满烟火气的小院子。”
凌云也点点头:“我们北部联邦也要建一个这样的废品站,把它作为共生理念的展示馆,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共生的意义。等我们的废品站建成了,一定要邀请你们去看看,就像走亲戚一样。”
苏晓笑着说:“好,我们一定去。以后不管哪个联邦的废品站有活动,我们都要互相邀请,让共生理念在各地开花结果。”
仪式结束时,大家一起在院子里种下了新的向日葵种子。苏晓看着翻新后的废品站,心里满是感慨。她知道,翻新不是为了改变废品站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它的精神 —— 传承它的烟火气,传承它的温暖,传承它的初心。废品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它成了共生之城的精神象征,成了普通人和觉醒者共同的回忆载体,成了共生理念的起点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