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4章 阳谋(2 / 2)

影视编辑器 花萌轩 2691 字 1天前

商会设立“工匠培训学堂”,为合作工坊培训能够操作和维护新式设备的技工。

同时提供长期的运维指导服务,确保生产线稳定运行。

这套组合拳下来,几乎解决了士绅商贾们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核心难题。

以往对“一条鞭法”和新政的抵触,在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生存压力面前,迅速冰消瓦解。

苏州丝业巨擘沈煜,在商会技术团队为其规划的自动化缫丝、织造生产线前,激动得老泪纵横,仿佛看到了沈家未来五十年的辉煌,立刻表态全力支持总督一切政令。

松江布商行会集体与商会签约,引进水力(电力辅助)纺织机,使得松江布的成本与质量优势进一步扩大,行会首领对苏宁感恩戴德。

甚至一些原本坚定的保守派士绅,眼见乡邻因装备新机械而日进斗金,自家田租收入相形见绌,也终于坐不住了,悄悄派人到商会咨询,如何将自家田庄产出也纳入这新的工业生产链条中去。

苏宁通过商会提供的,不仅仅是电力和设备,更是一套完整的、打上了他深深烙印的工业生产标准和管理体系。

一旦使用了商会的设备和电力,后续的零部件更换、技术升级、产能扩张,都离不开商会的支持。

士绅们的产业,在技术上已被“套牢”。

电力消耗数据、通过商会渠道的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数据,使得这些工坊的经营状况在苏宁的AI系统面前几乎透明,为他精准征税和宏观调控提供了绝佳依据。

江南的精英阶层,其财富与前途已经与苏宁主导的这套工业体系深度绑定。

维护苏宁的权威,保障电力和原料供应,就是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

看着商会总部内川流不息、前来洽谈合作的士绅商贾,看着一份份签署的合作协议,周正杰由衷感叹:“安邦,如今这江南,怕是离了谁,也离不了您和这大明商会了。”

苏宁淡然一笑,目光深邃。

他知道,自己已经成功地用经济的纽带、技术的锁链和利益的共享,将整个江南的统治阶层编织进了一张无形而坚韧的巨网之中。

这张网,以大明商会为节点,以电力和机械为脉络,最终的控制权,牢牢握在他的手中。

此时的江南,才真正意义上,成了他推行一切蓝图、应对任何风浪的坚实后盾与试验场。

……

隆庆六年末至万历元年初,在苏宁以浙直总督兼大明商会会长的强力推动下,尤其是在“设备捆绑新政”与电力先行的利益引导下,南直隶地区的“一条鞭法”试行取得了远超预期的成功。

赋役征银得以普遍推行,田亩清丈在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双重压力下得以较为顺利地开展,国库来自江南的税银实现了稳定而显著的增长。

这一份份来自应天的捷报,被张居正如获至宝地捧在手中。

万历元年春,借助苏宁在江南打造的完美样板,以及自身已然巩固的权位,张居正以雷霆万钧之势,明发上谕,昭告天下:

“‘一条鞭法’乃富国强兵之良策,既经南直隶试行卓有成效,着即在全国各省府州县全面推行!各地方官须恪尽职守,清丈田亩,均平赋役,限期完成。敢有阻挠新政、阳奉阴违者,无论官职勋爵,严惩不贷!”

这道政令,如同在沉寂已久的帝国湖面上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和阻力必将蔓延至每一个角落。

然而,有了江南成功的先例,张居正推行起来底气十足,决心也更为坚定。

一场关乎帝国财政根基的深刻变革,就此全面拉开序幕。

就在整个大明的目光都被“一条鞭法”的全面推行所吸引,朝野上下为清丈田亩、合并赋役而忙碌纷扰之际,南京城中,另一项意义更为深远、格局更为宏大的谋划,已在苏宁的授意下悄然启动。

这一日,周正杰以个人名义,向大明商会正式提交了一份注册申请。

商会总部那间由AI机器人掌控的注册司,在审核了无可挑剔的文件后,盖章批准了一个未来将响彻寰宇的名字——“明源财团”。

与以往任何商号、行会都不同,明源财团从诞生之初,就带着一种超越时代的神秘与庞大。

它的注册资本是一个天文数字,它的业务范围模糊却极其广阔,涵盖“能源、交通、重工、矿产、金融”等诸多闻所未闻的领域。

更引人注目的是,它的首席“顾问”名单上,虽未直接署名,却隐约指向了那位权势滔天的浙直总督。

财团注册仅仅是第一步。

紧接着,在南京城外一处由重兵把守、绝对戒严的河谷地带,一场足以颠覆世人认知的展示,在极少数被严格筛选过的核心人员面前进行。

没有广发请柬,没有公开宣扬。

在场的有周正杰、明源财团的几位名义上的持股人,以及几位完全由AI扮演的“海外奇匠”。

展示场上,覆盖着巨幅帆布的物体被缓缓揭开。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黝黑锃亮、结构复杂、充满了力量感的庞然大物——固定式蒸汽机。

它并非依靠水力或风力,而是通过燃烧煤炭,驱动着巨大的飞轮平稳而有力地旋转,发出低沉而威严的轰鸣,象征着一种全新的、可控的、强大的动力源泉。

紧接着,是更加令人震撼的景象:一个如同传说中的洪荒巨兽般的“蒸汽火车头”,静静地卧在两条平行铺设的、闪烁着金属寒光的钢轨之上。

其庞大的锅炉、粗壮的联动杆、巨大的车轮,无不散发着工业力量的极致美感。

在火车头之后,是数节同样由钢铁制成的、带有车轮的列车车厢,它们被连接在一起,暗示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庞大运输能力。

“此物,名为‘火车’。”一位AI“工匠”用平静无波的语调向目瞪口呆的观众解释,“以此蒸汽机为心脏,以此铁轨为筋骨,可拖拽万钧之重,日行千里之遥,不惧风雨,不论昼夜。届时,苏常之米,旬日可达京师;淮南之煤,朝夕可至金陵。天下货物,流通效率将提升百倍!”

周正杰尽管早有心理准备,此刻仍感到一阵眩晕。

他仿佛看到了一条条钢铁巨龙在大明的山川原野上奔腾,将总督的意志和力量输送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苏宁并未亲临现场,他通过内部的光屏注视着一切。

他知道,当张居正还在为“一条鞭法”的田赋银两劳心费力时,他已经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个时代——铁路时代。

蒸汽机、火车和铁轨,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革新。

它们还极大地提升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彻底改变帝国的经济地理格局。

铁路修到哪里,他的影响力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实在的方式抵达哪里,远比行政命令更加直接有效。

对钢铁、煤炭的巨大需求,将直接催生和壮大他旗下的重工业体系。

“一条鞭法”理顺了农业社会的财税,而“明源财团”与铁路,则将为他开启一个属于工业与交通的新纪元。

张居正掌控着朝廷的现在,而他,苏宁,正在亲手铸造未来的基石。

这钢铁的脉络一旦铺开,整个大明的命运,将与他的工业帝国更加紧密地缠绕在一起,再也无法分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