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进入十月,电影档期彻底平淡下来,电视剧则变得火爆,不过电影比电视剧有优势的地方就在于,电视剧还有冬歇季和夏休季,总共差不多四个月左右,这个时候公共台的电视剧都会停播当然,有线台在夏休季还是有剧集的,但因为有线台的剧集相对比较少,所以冬歇季还是没有。而电影即使进入了淡季也始终会新作品上映,比如之前提到的在多伦多展出的四部电影。有三部都选在了十月上映。
杯酒人生、北方风云、死亡女孩都算得上是独立电影,投资不高,商业价值也不大,即使有阿德里安支持,宣传的力度也不会太大,选在淡季上映也正合适。傲慢与偏见相对要好一点,但也只是好一点,所以时间安排在11月初。
不过。即使这三部电影在多伦多电影节上都获得了好评,尤其是苏菲执导的死亡女孩,作为一位奥斯卡影后改行当导演后的首部长篇作品,光是这个噱头就吸引了不少目光。但在十月份当中,最受关注的却不是这部电影,而是某个得罪了大部分欧洲电影人的家伙的作品:钢琴家
“阿德里安用了一种极其写实的手法,将那段血淋淋的历史用真实的笔触放到了我们的面前,而另一位阿德里安则用精湛的演技将这些充分表达了出来。”
“在视觉和叙事风格上非常贴近老式电影,并且整体相当克制,但这正好将那段黑暗时期恰到好处的诠释了出来。”
“不同于辛德勒的名单中戏剧性的连开数枪都没能杀死人的情节。在钢琴家这里,纳粹毫不犹豫的换枪杀死了对方。没有幸运,没有怜悯,只有冰冷的残酷,给人一种完全真实的震撼。”
已经等候许久,已经饥渴难耐的美国媒体和影评人,第一时间通过自己的渠道纷纷发表意见,将这部电影一个劲的往上吹。当然。还有一些隐藏着恶意的评论,比如“相比较而言,辛德勒的名单更像是斯皮尔伯格在自命不凡”又或者“这是最好的。关于大屠杀的电影”等等,可惜两位当事人都不在意。
“毫无疑问,阿德里安比我干得更出色,这是一部真实的让人心痛的作品。”斯皮尔伯格在自己的专栏中如此写道。
“感谢史蒂文的新德里的名单,如果不是他这部作品,我不可能以大屠杀为题材制作电影,感谢所有支持的人。”这是阿德里安的办公室发出的声明。
这种低劣的挑拨离间的手段实在差劲,毕竟阿德里安当初都说过,他是因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才有了想法,更何况他还是辛德勒的名单的投资人。
相对于热闹的北美大陆,欧洲这边却是一片片静悄悄,仿佛获得今年的金棕榈大奖的电影根本没有上映似的。想想也是,阿德里安之前的一番言论不仅让他们狼狈不堪,还间接分裂了欧洲电影人,现在好容易平息下去,怎么可能又提起难道还嫌不够焦头烂额么
当初所有人都没注意到,阿德里安那番言论最具有杀伤力的地方并不是抢夺对艺术的话语权,而是在上了艾伦秀后才慢慢发酵出来的作为世界闻名的奇迹导演,有无数堪称经典的作品,有黑客帝国和指环王任何一部都是殿堂级的系列,以及各种风格不同的电影,连他都不敢说自己的作品是艺术,连他都要战战兢兢抱着敬畏去努力攀登,你们这帮欧洲导演凭什么说艺术呢
这一巴掌才是最重的,以至于原本还沾沾自喜的法国人也觉得脸上热辣辣的,所以之后欧洲电影人才会迅速统一意见,可惜为时已晚,欧洲电影人只好尽量淡化处理。所以苏菲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没有带死亡女孩参加威尼斯电影节,否则指不定会遇上什么。
可惜,有些事情光凭不理不睬就可以淡化的,不说那些自认为胜了一局的美国人,但是阿德里安就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他之所以决定让钢琴家在十月上映,而不是在拿了金棕榈,以及话题正浓人气旺盛的时候上映拿些票房,为的就是让钢琴家的影响力继续保持下去,并借着这个机会告诉某些人:看,我释放出了多少善意,我为你们做出了多少牺牲,难道你们不应该表现点什么吗
反正他也没打算让这部电影赚钱,如果要让账面好看,大不了自己扔个几百万到一千万进去将票房托起来就行了,再说了,相信全世界的犹太人应该不会让他亏本。
所以欧洲电影人就倒霉了,他们不想对这部电影或者说对奇迹导演做出任何评价,可偏偏到处都有关于他的报道,网络、电视、报刊杂志,他甚至还出现在体育频道,该死的切尔西
这就是传媒大亨的力量,别的不说,之前那位号称“同情纳粹”的拉斯冯提尔,现在除了还能在网络上纠集一批信徒吼几句外,别的什么都做不了,被欧洲电影圈封杀也是肯定的事,谁让他去招惹那个家伙的
即使如此,到最后欧洲电影人还是不得不进行回应,尽管阿德里安没再说一个词,但网络上讨论得那么火热,美国人又是那么的咄咄逼人,再无视下去他们就要单方面宣布胜利了,能不回应么
该死的拉斯冯提尔该死的阿德里安科威尔欧洲电影人在心里郁闷的痛骂。
第三百零七章 走秀
“baby,youreafirework,eoyourorsburst”随着代表的副歌响起,大厅的氛围随之更加的活跃,这首firework本来就是首朗朗上口的歌曲,加上又是这段时间的热门,流传甚广,只要是个人就能哼上两句,所以在场的人或多或少都主动或者被动跟着节奏微微点头。o
邀请小甜甜来担任中场的表演嘉宾是个不错的主意,不管怎么说,布兰妮现在依然是年轻女歌手当中人气、知名度、商业价值最高的。而这本来就是一场秀,一场充满娱乐为了吸引眼球的秀,和推广新产品无关,更多的是为了扩展品牌的知名度,所以可以预见,邀请知名歌手登台演出即将正式成为惯例。
在场的时尚人士虽然偶有嫉妒,但只要想想这种模式没人复制得来,以及两边的大老板是谁也就释然了,所以当漂亮的女模特们穿着内衣再度登场,有的还背着不同的或者华丽或奢侈的大翅膀,他们都开始专心致志的欣赏起姑娘们的身材来。
阿德里安没有,他正和一位资深的时尚界的专业人士攀谈着,安娜温特,时尚的主编,也是穿普拉达的女王那本小说中女主播米兰达的原型。
“对了,我有件事得告诉你,温特女士,我打算将那本小说改编成电影。”在聊了些事情后,阿德里安很快进入了主题。
“那本小说”温特显然有些不解,但她很快反应了过来,标志性的头下,眉毛用力一挑:“这可不是个好消息,科威尔先生。”
“恰恰相反,我认为这是见好事。”阿德里安举起手阻止对方的说话,“我知道你很不喜欢那位曾经的助理,尽管她一再否认,但我们都知道米兰达的原型就是你。所以,你觉得她背叛了你,你认为她忘恩负义,她完全不理解作为时尚的主编要背负多大的压力,坦率的说。我赞同后一句。”
对于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