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整编!训练!(2 / 2)

“文化课”只是一个对外的掩护说法,其实际内核是“思想教育课”。

由于语言壁垒,这门关键的课程暂时只能由靳南和王雷这两个目前5C内部唯二能较为流利使用索马里语的人亲自负责。

他们的思想控制策略,主要围绕“大家庭”和“救世主”两大核心逻辑来构建和推行。

所谓“大家庭”逻辑,就是指通过各种仪式、符号和日常灌输,强调5C佣兵团与邦特兰州防卫军是一家人,荣辱与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通过设计独特的军团徽章、旗帜,设立集体荣誉和奖励,不断强化防卫军士兵对5C佣兵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在情感和利益上,将这两支名义上独立的军队进行深度捆绑。

而“救世主”逻辑,则是致力于塑造5C佣兵团的崇高形象——他们所做的一切,包括训练防卫军、提供装备,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帮助索马里结束长久以来的混乱与苦难。

简单来说,就是让这些懵懂的防卫军新兵逐渐认知并坚信,是5C将会带领他们扫平战乱,给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带来久违的和平与秩序。

当然,思想控制这种精细活,肯定不能一蹴而就。

刚开始的课程内容必须正常,主要以扫盲为主,一方面是因为做得太明显容易引起法蒂玛派来的那些委派军官的警觉,他们或许军事不行,但政治嗅觉并不迟钝;

另一方面,也是最现实的问题,这1400名防卫军新兵中,99%都是纯粹的文盲,连自已的名字都不会写,更别提理解那些抽象的政治概念了。

没有基础文化打底是绝对不行的,没有文化,他们甚至无法理解“大家庭”、“救世主”这些逻辑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和情感号召。

因此,在系统性地植入思想之前,必须先给他们装上文化的“操作系统”。

靳南在这方面又耍了一个小心思,他在文化课上,并不教授索马里当地通用的文字,而是直接、强制性地要求所有士兵学习读汉语、写汉字!

搞这个小心思主要有三个层面的考量:

第一,务实需求,他们列装的所有武器装备都是中式装备,从坦克、装甲车到火炮的操作面板、仪表盘,大量使用汉字标识和指引,如果士兵不懂汉字,教官教学和设备操作的难度将呈几何级数上升。

第二,指挥效率。为了长远考虑,总不能要求未来所有5C佣兵团队员为了指挥这支本地武装,都去学习复杂的索马里语。相比之下,让数量占优的防卫军士兵学习汉语,是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选择。

第三,身份认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这些士兵满口汉语、一手汉字时,他们会在潜意识里将自已与周围只说索马里语的同胞区分开来,自然而然地增强对5C体系的心理归属感和身份优越感。

为了让这些黑哥哥们能心甘情愿、积极主动地学习这门对他们而言如同天书般的语言,靳南使出了杀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