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468:三线并进(2 / 2)

选角已尘埃落定。马特·达蒙经过几轮友好的拉锯战,最终以一份包含票房分成的优厚合同,确认出演男主角约翰。他看中的不仅是剧本的巧思和新线承诺的资源,更是王盛这位新晋“亿元俱乐部导演”的潜力。

凯特·贝金赛尔同样顺利签约,她在《珍珠港》和即将上映的《黑夜传说》中展现的美貌与动作能力,让她成为“简”这一角色的不二人选。

两位主演的定妆照和初步的化学反应报告(通过一起阅读剧本和动作训练评估)都令人满意。

动作指导团队由成龍推荐的核心成员与好莱坞本土的特技协调员联合组成,已经设计出几套融合了家庭喜剧感与凌厉打斗的动作场面雏形。

王盛审阅后,只提了一个核心要求:“打斗要好看,但要服务于人物关系和喜剧情境。约翰和简的打斗,要有一种‘想置对方于死地又舍不得真下狠手’的夫妻吵架式的幽默感。”

美术指导带来了主要场景的设计图,包括那座将成为“主战场”的智能豪宅。

王盛对几个关键细节提出了修改意见,比如隐藏武器库的抽象画风格,要求更“极简主义但透着古怪”,以及智能家居系统失控时,灯光变幻的节奏要更有“戏剧性和讽刺意味”。

所有的合同、保险、场地租赁、设备清单都在法务和制片部门的推动下飞速运转。

新线影业已经将开机日期初步定在3月24日,即奥斯卡颁奖典礼后的第一天,地点选在洛杉矶本地和加拿大的温哥华。

王盛要求,在他参加奥斯卡之前,所有前期筹备必须达到“随时可以喊A”的状态。

第三线:《电锯惊魂》——低成本惊悚的宣发奇招

三月好莱坞的喧嚣中,还夹杂着一股来自地下的、蠢蠢欲动的暗流——《电锯惊魂》即将于3月14日,在北美近1500家影院进行大规模上映。

新线影业市场部最初对这部投资仅一百多万美元的小片子并未抱太大期望,只规划了常规的B级恐怖片营销预算。

然而,王盛凭借对原时空这部电影病毒式传播规律的了解,提出了几条关键建议,被新线采纳后,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预热效果。

首先,他建议放弃传统的大规模电视广告轰炸,转而将有限的宣发经费集中在目标受众——青少年和恐怖片核心粉丝聚集地。

网络病毒式传播(雏形):在有限的几家大型网络论坛和大学BBS上,投放了经过精心剪辑的、不超过30秒的短片。内容并非直接展示血腥,而是聚焦于影片的核心设定——“竖锯”的冰冷录音指令(“Iwanttopyaga…”),以及被困者极度惊恐的表情特写。

这种悬念式、概念式的营销,成本极低,却迅速在特定群体中引发了好奇和讨论。

限制级(R级)营销策略:王盛强调,必须旗帜鲜明地宣传影片的R级定位,并将其作为卖点。“这不是给小孩子看的温情故事,这是挑战心理承受极限的生存游戏。”

宣传语直接而粗暴,反而吸引了寻求刺激的年轻观众。

校园巡回午夜场点映:在正式上映前一周,新线与全美主要大学城的特定影院合作,举办了数十场“午夜尖叫场”点映。票根设计成粗糙的“生存手册”样式。

这种针对性的活动,成功地在学生群体中制造了第一批“种子观众”和口碑。点映场几乎场场爆满,结束后社交网络(当时主要是论坛和即时通讯软件)上的热议迅速升温。

“你敢看吗?”挑战:王盛甚至提议了一个有点恶趣味的宣传点子——在部分影院门口设立简单的“测谎仪”道具(当然是假的),声称能检测观众是否足够“勇敢”观看全片。

虽然最终执行起来比较象征性,但这个概念被当地媒体报道,又增添了一丝话题性。

新线市场部负责人凯伦·李惊讶地发现,这部小成本电影的未上映先热度和网络讨论度,竟然远超许多中等成本的类型片。

她不得不重新调整资源,为《电锯惊魂》的上周末增加了更多的排片和宣传物料。

王盛并未过多介入《电锯》的具体宣发,他深知这部电影自身的品质和概念就足以引爆市场。

他只是在关键节点,用几个来自未来的“金点子”,为这把火添上了恰到好处的助燃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