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3(2 / 2)

另外,虽然也有夏守忠来宣旨赦封宝钗为郡王妃,但是太子、和亲王没有来参加晚宴。

李府高朋满座,基本都是四王八公、贾王史薛这些故交,当然也有柳家的一些世交,比如甄家、闻家等亲戚。

因为宝钗和宝琴算柳家的媳妇,随园没有设宴,而是设在了李府,相当于李府代替“柳府”做东道主。

薛蟠为濯清的婚礼送什么礼品,绞尽了脑汁。

除了联系以前给他送他奇珍异果的商人,还去南方搞来了上好的金丝楠木,给濯清做了两张雕花大床。

妹妹如愿以偿嫁给濯清,薛蟠算是松了一口气,他现在只拿分红,小日子就过得红红火火了,再加上内帑采购,薛家的资产大幅度增长,而且有了濯清做靠山后,再也不担心这些钱被别人觊觎了。

薛蝌从南方赶回来了,妹妹大婚,他作为长兄肯定要回来,这次的宝钗、宝琴所有嫁妆几乎都是他采买的。

莫西一直怂恿宝琴建议濯清,举行一场西式婚礼,让宝琴尝试穿上白色的婚纱,说得宝琴那丫头都动了心。

柳慧以强势不容批驳的态度,否决了莫西的提议,把宝琴西式婚礼的野望扼杀在摇篮之中。

开玩笑,华夏婚礼都是穿红戴绿,白色是孝服,哪能随便穿

濯清得知后,啼笑皆非,知道宝琴接触洋人多,想法新潮,难免步子迈得太大。

濯清溺爱女人是出了名的,看到宝琴嘴巴嘟着,嘴唇翘着的弧度都能挂油瓶了,偷偷地安慰宝琴,以后真正“同房”前,给宝琴补一个西式婚礼,让她过过“洋荤”。

宝琴毕竟年幼,濯清一哄骗,立马就多云转晴,喜笑颜开。

宝钗就没这么多事,她是一句不肯多说,一步不肯错迈的人,只要婚礼顺利举行就行。

宝钗虽然有心跟黛玉比一比婚礼的奢华程度,但是毕竟郡王王妃的规格,比亲王王妃低一个等级,很多事情不能随心所欲。

柳慧已经尽力了,礼仪基本上都是顶格执行,能用绢丝的,绝不用麻布,能栽花的地方,绝对不插柳。

濯清按礼仪,带着宝钗、宝琴进了柳家祠堂祭祖,宝琴按道理是妾,不可以入祠堂。

柳慧疼爱宝琴,认她是“平妻”,也是为了今后宝琴所生子嗣算作嫡子。

濯清对这些不太在意,只要把美女娶进门就行,难道庶子就不是自己的儿子了

柳家祠堂设在随园,所以这个拜天地还要回西府,等濯清几人再回李府拜了姑父、姑母,正好是黄昏吉时。

第二百四十二章 聪明伶俐黄莺儿

水家祠堂在随园正北,而柳家祠堂则在水家祠堂西侧。

濯清小时候曾有段时间过继给柳家,跟着柳明生活过几年,也正是那段时间,入了东宫做世子伴读。

或许是因为受了柳明的影响,濯清比起老王爷和水浮,做事更有条理性。

但又因为时间不长,所以老王爷身上那种任性妄为的影子还在。

濯清对柳家的感情还是非常深的,不然也不会顶着柳濯清的名字,在外面闯荡。

濯清有时候甚至觉得老王爷是大智若愚,他装傻充楞,一副纨绔子弟做派,恰好躲过了几个皇子夺嫡之争。

几个皇子都觉得北静老郡王没什么本事,只会花天酒地,因此没人在意他。

而濯清恰巧示警太上皇,得到太上皇的赏识,让北静王府彻底摆脱了被皇上清算的危机。

柳家对太上皇有功,皇上顺势给了濯清一个郡王王妃的诰命,反正这种惠而不实的虚衔,对皇上来说是最愿意给的。

又不要从内帑掏钱,只要一道圣旨就好了,濯清还要感恩戴德。

赦封诰命对于皇上是小事一桩,对宝钗可是天大的事,她几年前选秀落选,就把愿望改成了做北静郡王妃。

如今可以说如愿以偿,可是有了黛玉的亲王王妃在前,这喜悦之情就大打折扣。

正一品和从一品听起来只差一个字,那几乎就是天堑。濯清立了这么多功劳,还不过只是正二品。

正一品的官员都是内阁首辅,亲王这样的人,以此类推,正一品的亲王王妃,整个帝国也没有几个。

而郡王王妃那就太多了,不讲别的,四王中其他三王的正妃,亲王的儿媳妇,庶出的皇子的正妃都是郡王王妃。更别提还有别的像宝钗、湘云这样被破格赦封的。

一切都是因为有了黛玉,宝钗才低了一级,她心里当然不痛快。

宝钗应对之策无非就是两个:一是与自己的堂妹宝琴结盟,宝琴虽年幼,天姿国色,相貌在随园也是数一数二的。

濯清又非常溺爱她,据说还答应她什么离经叛道的“西式婚礼”,可见有多喜欢这个妹妹。

二是早日生下麒麟儿,自己要先生下长子,黛玉身体不好,必然很晚才会有子嗣,而且未必生得就是儿子。到时候王爵还是由自己的儿子来继承。只要比湘云更早即可,到时候母凭子贵,随园还不是自己说了算。

濯清、宝钗夫妻对拜后,由莺儿搀扶宝钗入了洞房。

濯清则去宴席上敬亲朋好友的喜酒。

因为有李鸿远帮忙应酬,濯清才少喝了不少酒,不然那些故交哪里肯放过他。

前几天因为太子和胤昼在,大家不敢太放肆,今天“老虎”们都不在,还不抓紧机会多灌濯清几杯。

东安郡王穆珏比濯清大不了几岁,两人算是同辈。

西宁郡王年龄太大,由老王爷陪着,南安郡王太小,被老太妃和南安太妃接到内宅去用膳了。

只有东安郡王吵着要闹洞房,本来东安郡王应该叫东平郡王,因为前朝有个“平郡王”,为了避讳,也怕有人借此闹出什么“复国”之争,故后改称东安郡王。

濯清娶黛玉时,没有外人闹新房,那是濯清特意交待的,太子也同意了。

毕竟黛玉敏感,心思细腻,闹出事来就不好了。

今天看来是逃不了啦,不过濯清想宝钗毕竟年龄大一点,心理更成熟,应该问题不大,便答应了。

当然了,大家都是贵族,搞得太庸俗,也怕濯清面子上过不去,不可能太折腾新娘子。

东安郡王提出选三个年轻后生,加上濯清四人,让盖着盖头的新娘摸手,猜哪一个是新郎官,猜错一次,濯清要喝三杯,若是三次全错,得喝九杯还再加罚三杯。

这其实已经是很文雅的“闹新房”了,当然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摸手已经是很破格的举动了。

不过也正因为平时礼教甚严,这“闹新房”法不责众,趁机揩油闹事的人很多,以至于后来成了“陋习”。

东安郡王从参加酒宴的人中选了三个和濯清身高相似,年龄相仿之人,蒙上面,大家伙一起去新房看热闹。

不过真的能进洞房的还是那些权贵子弟,都是和濯清关系密切的年轻一代。

莺儿早就得知了“闹新房”细节,心里暗自着急,怕宝钗认错,王爷本来就喝了不少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