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9日,“旅行者1号”探测器即将飞出太阳系,踏上茫茫银河系之旅。

这一天一大早,五十七岁的莫娜穿上了许久未穿的暗蓝色碎花裙,还特意化了一点淡妆,从洛杉矶市区出发,驱车赶往位于市郊帕萨迪纳的NASA喷气动力实验室。

一小时后,当她步入宽敞明亮的控制大厅,发现大厅里并没有如她想象中那样聚满了闪光灯。相反,整个大厅气氛略显冷清,只有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中,而她的丈夫,“旅行者”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格雷格,正凝神注视着大厅正中央的一排大屏幕,上面还是空白一片。

她微笑着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

“莫娜,你来得正是时候,”格雷格回头发现是她,欣喜地说,“‘旅行者1号’的信号就快要抵达了。”

“是吗?‘旅行者1号’现在离地球多远?”莫娜兴奋地问。

“它已经到达了距地球十七个光时的地方,也就是说,在三十四小时之前,深空网络向‘旅行者1号’发出了一束指令。十七小时之前,‘旅行者1号’接收到了使命,开始将最近捕捉到的太阳系边缘的讯息回送给地球。”

“我们如何判定探测器是否飞出了太阳系的疆域?”

“通常认为太阳风的物理作用终结之处即是太阳系的边界,在那里,太阳风的强度不足以抵抗星际介质的压强,太阳风完全停滞了下来。”

“‘旅行者1号’已经抵达了这个边界?”

“是的,你马上就可以领略到太阳系边缘令人震撼的景色。”格雷格微笑着回答道。

就在他们说话之时,眼前的几面大屏幕上同时开始有了变化色彩各异的点与线渐次生长了出来,快速变化、流动,与此同时数支无形的画笔在屏幕上随性涂鸦。

“深空网络接收到探测器传回的无线电信号,经计算机迅速的处理和加工,及时地呈现在这些屏幕上。”格雷格介绍道。

“这真是个奇迹,三十五年了,‘旅行者1号’还能传回如此清晰的图像,要知道探测器上携带的处理器并不比我们家电冰箱的芯片更强大。”身为加州理工大学计算机教授的莫娜望着逐渐成形的三维图像,由衷感叹道。

“是的,‘旅行者1号’就如一位老而弥坚的战士,它的工作年限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格雷格说着将目光投向了正前方的屏幕,“这面屏幕展示的是‘旅行者1号’看到的可见光部分。”

顺着他的目光,莫娜目睹到了探测器在距离地球二百三十亿公里之外的太阳边缘,以古老的电子管感光,俯瞰整个太阳系的图像。

由于广袤的奥尔特以及柯伊伯星云带的存在,探测器的视野中簇拥着半透明的灰白色絮状物,整个太阳系就如同一团云雾般缭绕。而遥远的太阳只是模糊云雾中一点暗淡的光斑,好似一枚失去了光泽的铜币,尽管如此,它仍是整个太阳系最为醒目的存在。

“时间真是过得飞快,我脑海里1977年‘旅行者1号’发射还像是昨天的画面呢。对了,那块唱片还在吧?”莫娜问道,她记得‘旅行者1号’上还携带了一张铜质镀金唱片,刻录着反映地球文明的声音和图像,以及使用五十五种语言朗读的问候语。

“还在呢,即使几年后探测器携带的核反应堆所生成的电力殆尽,不再向地球发回信号,它仍将担负文明漂流瓶的使命。兴许未来外星种族终将破译到这些信息与问候—‘行星地球的孩子向你们问好’。”格雷格动情咏诵起了唱片上人类发向外星种族的问候语,像是又回到了当年那个全民热衷星际探索、寻找外星生命的激动人心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