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一切限制因素,都随着冬天的到来冰消雪融。

十多年的惨烈战争和混乱推动了军事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应对核战争下的残酷条件所开发的单兵循环系统,在战争尚未结束时就已经被用于维持冬眠系统内的温度和**循环。这套极端微小、成本相对较低的系统后来也被形象地叫作“棺材”。而战争中迅速更新换代的远程打击武器也为需要超低温维持的“棺材”找到了最合适和最经济的存放地点:大气层外的近地轨道。在核冬天和世界末日的恐慌中,大批富人也已经顾不得太长远的考虑,纷纷拿出全部身家购买了太空“棺材”,匆匆逃离这个似乎已经被造物主所诅咒的星球。事实上,在现有的极其有限的战争史料中,有心人甚至可以查阅到这样吊诡的现象:忙于作战的各国军方,在高强度动用社会资源投入战争的同时,还在有条不紊地发展用于近地空间发射的导弹技术和用于近地轨道姿态调整的航天发动机技术!这些技术的实际拥有者可能会是个永远的谜,但各大冬眠集团显而易见是这些技术的最终受益者。

于是在从战火正酣的时候开始,到战争结束后的短短二十年里,有多达一百七十万人离开地球,静静地躺在近地轨道的“太空棺材”里,等待着核冬天的最终离去和黄金时代的再次降临。这里面的少数人,将苏醒的时间设定在三百五十年后的二十五世纪,这也是黄金时代的科学家们所预测的核灰尘被地球自身的循环系统彻底清理完毕的时间。而冬眠者中的绝大多数,都在财力所及的情况下将冬眠合同订到了无限远的未来。他们设定的人工唤醒条件往往是一套整合了空气成分指数、温湿度、日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土壤和水质量指数的复杂函数。这些函数的背后都指向着一个田园牧歌式的新黄金时代。

与此同时,在地球表面,战争之后侥幸活下来的三亿多守夜人,在黑暗中继续着他们的生活。

人类遗忘痛苦和适应环境的本能无比顽强。在难以分辨白天黑夜、任何时候出门都需要穿着全套防护服和空气循环系统、大多数城市都被彻底摧毁和污染的这个黑色的世界,侥幸留得残生的人类慢慢聚集起来,并基本复原了战争之前的生活方式:读书、工作、结婚、生子、死去(唯一增加的重要事件可能就是开启工作计分系统)。尽管战争让人类文明倒退了至少半个世纪,但是却并未带来诸如粮食短缺、大瘟疫、社会暴动等足以摧毁人类社会的重大灾难。原因很简单:战争夺去了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生命,剩下的这三亿人,特别是像陈东这样的在战争前后出生的年轻人,依靠侥幸漏网的黄金时代的文明遗迹就足以生存下去。

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在战争期间迅速崛起的几大冬眠集团取代各国政府,成了黑色新世界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通过制造“太空棺材”成功收割了黄金时代积累的绝大多数社会财富和资源,并以“太空棺材”维护业务和来自旧军队的骨干力量为核心,在被阴霾笼罩的各个大陆,几乎可以说是迅速而高效地重建了整个社会秩序。

完成这件不可能任务的关键,是希望。

逃离这个黑色世界的希望。

返回那个黄金时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