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的,哲哲,别再哭了哦!”

……

与科考船的通信到此为止。深潜器出事得非常突然,瞬间就被爆发的熔岩吞没,黑匣子里没留下更多的信息,实在万分遗憾。所幸还有另一份记录,它来自主控室的自动录音,是我母亲在前一天晚上,在我睡着后与考察队成员的对话:

“……孩子已经安顿好了,明天,我还是亲自下去吧。”

“老师,这没必要吧?您完全可以把这里交给我的。”

“不行,我还是放心不下。现在这件事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在弄明白那是什么之前,我们必须严格保密。我怎么放心你一个人下去?……何况,万一这次成功了呢?我想到了一个可能性,非常疯狂的可能性,而且不同于以前了,这一次我有八成的把握!那可是与一种新生命形态首次沟通的时刻,是科学革命的时刻,甚至是文明史转折的时刻。我可不愿意错过见证它的机会。”

“老师,您觉得您说的‘海洋之歌’能奏效吗?”

“我不知道,但之前的那套基于基本数学的语言体系不是失败了吗?音乐是另一种跨越种族的语言,用它来进行接触,也是很自然的想法。”

“嗯,听说那是您创作的?”

“是的,纯音乐,六倍率的音阶与涡泡的共振能达到最强。人听起来的确挺奇异的……但涡泡们或许不这么觉得。”

“为什么不加入一点特殊信息呢?比如质数序列、基因序列,或者某颗恒星的坐标,就像阿雷西博望远镜所做的那样?”

“没必要。我想,音乐本身就足以表达我们想说的一切了……生命轮回的神圣,感悟到死亡的震撼,对未知的恐惧与渴望,是宇宙间所有生命通用的语言。而将这些熔为一炉的音乐,不仅可以让熔岩生命从蒙昧中觉醒,更可以与之分享生命所共有的这些感情,那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它让我想到了克拉克笔下的黑石。它不会言语,不刻文字,但它是超越我们理解力的那种不可思议的存在,将为一个蒙昧的种族点亮黎明之光。‘海洋之歌’的每一个音符也会像那棱角分明的石板一般屹立于熔岩生命的意识中,赋予它们智慧。”

“明白了。刚刚得到遥感数据,海底地质稳定,温度正常,声呐信号正常,磁场偏离低于十万分之五,在许可范围。老师,明天的下潜怎么安排?”

“潜到极限深度,并停留两小时。我们得有充足的时间去见证奇迹。”

在那之后的事情,大家想必都知道了。仅有的两个知情者一去不回,那个秘密本该继续隐藏在海底,但因为命运的巧合,我再次发现了它。这就是“海洋之歌”的故事:熔岩中的涡泡生命,宇宙中飘飞的生命种子,惊天动地的大喷发。我们拓展了生命的定义,也重新找到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而这一切,都始于我母亲决定冒险下潜的那个时刻—在那时,舷窗外无数微粒正飞掠而过,仿佛一闪即逝的流星。

(1)太阳表面光球层中的一种对流结构,由于其形状很像一锅煮着的大米粥,被称为“米粒组织”。

(2)巨人之路位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西北约八十公里处大西洋海岸,是一条由数万根大小不均的六边形玄武岩石柱聚集成的一条绵延数公里的堤道。

(3)速度单位,一马赫相当于一倍声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