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批准(2 / 2)

这些资料或许将来派得上用场,部分匿名上交,亦能促进国家发展。

杨建国此行目的明确:寻找电厂图纸。

他计划在银川平原兴建电厂与汽车制造厂。

该地之所以被视为投资陷阱,皆因缺电与交通不便。

缺乏电力,工厂便如无本之木,难以运作。

电力是现代工厂的命脉,缺之则一切皆为空谈。

杨建国虽拥有电厂,且金手指能力可瞬间迁移,但操作人员问题棘手。

技术过于超前,恐无人能驾驭。

因此,图纸至关重要。

他追踪至某电厂,从其资料室得知,该电厂设计出自这家设计院。

于是,他前来寻找完整的设计图纸。

然而,设计院资料库中并无完整版本,那些图纸不过是摆设,但即便是戏,也得做足全套。

“找到了,就是这些。”

杨建国迅速在资料室寻得所需之物。

那些完整的图纸堆放在数箱之中,多亏分类清晰且有标注,否则他难以寻觅。

将物品搬至一旁,他随即离开了随身空间。

只要物品不混杂,他仅凭一念即可转移。

“老公,你回来了?”

正欲洗漱时,身后传来江天爱的声音。

“媳妇,我在呢,咋回来了?不是去店里了吗?”杨建国心中诧异,因知她外出忙碌才进入随身空间。

“我找了家里一圈,都没见你人影。”江天爱面露困惑。

“哦,我刚出去了一下。”杨建国暗自庆幸未让江天爱撞见从随身空间出来的瞬间,否则真不知如何解释。

随身空间是他的最大秘密,他打算守口如瓶。

毕竟,谁知道此秘密会带来何种变故,万一失去这巨大的助力该如何是好。

“对了,老公,厂里来了个外国人,想让我们代工一批衣物,还带了设计图纸。”

“这事儿你怎么看?给的价格挺高。”江天爱若非有要事,不会特地找来。

“老外找我们代工?”

“别接了,咱们自己生产都忙不过来,整天被经销商催货,哪还有精力代工。”杨建国对老外莫名排斥,或许因后世负面新闻的影响,对老外并无好感。

“好,你若不愿接,我就回绝他。”

“其实我也犹豫,虽然价格尚可,但咱们每月自产的衣服都不够卖。”

“老公,你说咱们要不要扩大规模呢?”

月月被经销商频繁催促,缺口巨大,促使江天爱萌生了扩建工厂的念头。

然而,工厂的设备等问题需由杨建国解决,最终还需他拍板。

“这事儿,还是先放一放吧。”

“我估计至多半年,制衣小作坊就会激增数十倍。”

“届时衣服就不好卖了。”

杨建国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京城即将全面放开个体经营。

届时,制衣小作坊定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那些小作坊岂能与我们相提并论,他们的衣服质量与我们相差甚远。”

江天爱对小作坊并不放在眼里。

小作坊仅靠缝纫机作业,缺陷众多。

而制衣厂则每一步都依赖专业机器,精工细作。

“再等等看吧。”

杨建国笑道,尽管认同江天爱的看法,但小作坊多了,其产品终会占据部分市场。

“各位,这是杨建国提交的银川平原创业计划。”

“大家浏览一下,计划中他打算开设一家规模庞大的汽车生产厂,甚至还想自备电厂,我觉得这太不切实际了。”

大领导虽已退休,但其推动的个体支援平原建设计划仍在执行。

特别是像杨建国这样早已表态的,计划自然不变。

“这不是胡闹吗,自备电厂是什么意思?”

“建一家汽车生产厂,你们知道要投入多少资金吗?简直是荒谬。”

杨建国提交的策划书,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信口开河。

“那这个策划批不批?”

无人认为杨建国这是认真的投资计划,因为这显然是开玩笑。

国内目前能生产汽车的工厂寥寥无几,且多为国企。

“批,为何不批。”

'既然他提交了策划书,投资便是他的责任。

我等着瞧他如何收场,若失败,看他如何解释。

愤怒的声音直接表达了立场。

这份策划不仅要批准,杨建国还必须执行到底。

若未能完成,自有办法对付他。

这是对移民支援计划的公然挑战,后果自负。

'那就批准吧,再看杨建国下一步如何行动。

众人皆认为此策划不切实际,满是对抗之意。

然而,众人还是一致同意批准。

想对抗是吗?我们偏要批准你的策划,到时候看你如何不投资。

都言此支援计划对个体而言如同无底深渊。

但他们决心推行,并会给予企业诸多援助,毕竟企业的成功对吊装计划大有裨益。

正因如此,此个体支援计划才得以批准执行。

'好,我支持,杨建国必须履行策划书中的投资承诺。

上级领导最终拍板决定,这份明显对抗的策划书,无疑是在挑战他们的权威。

一眼便知不可能实现,这究竟是何用意?

'批下来了?这么顺利。

杨建国接到投资项目获批的消息时,感到难以置信。

他认为自己的投资计划在这个时代简直是妄想,绝无通过之理。

他甚至在思考如何通过审批的难题。

没想到,审批竟真的通过了。

仿佛是一场玩笑。

'真的,这是审批文件。

杨建国接过文件,细看之下,确信这不是玩笑。

多个公章与签名赫然在目,此事已成定局。

'我必须提醒你,此项目既已获批,且为重点,务必完成。

若未完成,麻烦将接踵而至。

送文件的人一脸严肃地对杨建国说。

众人都等着看杨建国的笑话,认为他心存对抗。

但即便有情绪,也不该提出如此荒谬的投资方案,教训在所难免。

“我明白,递交这份策划书意味着我必须完成这项投资。”

杨建国毫不在意审批原因,拿到文件后仍感欣慰。

建厂之事,如今已名正言顺。

杨建国亦在筹划厂子的建设细节,搬运工作势在必行,否则即便是杨建国制衣厂规模扩大十倍也难以承担。

但搬运的方式需巧妙,绝不能让人察觉异样,否则难以解释。

“那就好,我先告辞了。”

听闻杨建国的回答,送文件者感觉杨建国仍心存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