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世界对于他的全部意义,便在于手指滑过屏幕时带来的力反馈震动。

一名敏锐的儿童临床心理学家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并对同一时期的其他类似案例进行交叉比较分析,提出了震惊世界的“iPad症候群”概念。紧接着,世界各地纷纷响应他的发现,将这一症候群人数提升到五位数。

现在学界达成的共识认为,这种特殊的知觉机能障碍主要由于婴孩在感官神经联结尚未完全发育成形的阶段,便接触到强化视觉及触觉反馈的iPad产品。在无目的的动作中,引出大量的感觉信息(特别是锐化视觉和触觉),这些感觉信息和身体的各器官必须保持足够的统合力和协调力.这是人类身体形象发展的最重要基础。而iPad综合征患者便缺失了这重要一环。

在他们看来,正常的世界是灰暗的、模糊的、低像素的,无法通过滑动手指来触发动作,显得沉闷无趣。患者久经训练的脑干前庭觉系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信号过滤器,只有通过iPad传递的信息能够顺畅进入大脑皮层,引发神经元兴奋,而其他的感官信号均被排除在外。

全球的患者家长成立了联合组织,向苹果公司提出高达数百亿美元的赔偿要求,理由是苹果公司并未在产品醒目位置标明可能对婴孩带来的严重后果。诉讼案旷日持久,最终达成庭外和解,除了数目不详的赔偿金外,苹果公司还将投入巨资研究对该种罕见病的复建治疗方案。

iPad综合征患者们逐渐长大成人,通过治疗,他们学会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iPad成为他们身体的外延,他们通过它说话、表达喜怒哀乐、交流思想。除了文字和声音,他们还用震动来传递信息,仿佛深海中的鲨鱼,或是泥土中的蚯蚓,将手指或手掌置于对方的iPad上,感受一种外人无法知悉的触觉。

他们像是隐藏在人类社会中的异星生物,除了经济上必要的出入外,拒绝与任何异族,也就是正常人类交流来往。

他们群聚成类似家庭的组织结构,以某种不为人知的规则相互配对,繁衍后代。曾经有媒体记者在高价**下,试图偷拍iPad患者的家庭生活,下场是人间蒸发。

不要恐慌,最坏的尚未到来。

他们的后代,有八分之一的机会遗传这种对于iPad超乎病态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