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测报告”的内容,与不久前刚刚在媒体上公布过的所谓“事件真相”完全不符。
猜测报告的核心前提是:案发当日,在昆仑站内出现了一个来历不明的人,性别为女性,年龄不详(应在18至30岁之间),身份不明。她体格强壮,力量和运动能力惊人。
此人即是凶手,她依次杀害了当时站内全部27名科考队员,随后从车库离开,逃出昆仑站,行踪不明。
凶手的暴行有一个先后顺序,每次犯案时的杀人手段几乎都不尽相同。结合尸体解剖结果及对站内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报告编纂者以猜测的口吻,描述出一条案件推测时间表,将每名队员的死亡顺序和死因都列入其中:
第一名死者是站内当值值班长周枫涛,在宿舍7号房与嫌疑人发生关系后,大腿动脉遭嫌疑人咬断,失血过多身亡。死亡后,尸体被嫌疑人啃食。
随后嫌疑人前往宿舍9号房,与第二名死者、当值设备组长佟欢发生关系后,使用死者放在床头的螺丝刀戳伤死者脑组织,致其死亡后啃食了死者尸体。
命案发生后,第三名死者、当值通讯组长蔡帆进入案发现场,与嫌疑人搏斗后头部被嫌疑人大力撞击在墙壁上致死。
随后,嫌疑人有可能前往科考站负一层的机房,破坏了部分生活设施,并关闭了门锁系统。第四名死者、工程助理林光前往机房维修间查看,遭遇嫌疑人后与嫌疑人发生关系,并在之后被嫌疑人咬断颈部动脉身亡。死亡后,他的尸体遭到嫌疑人啃食,啃食过程中头部与颈部被强行分离。
嫌疑人随后由通气窗逃离案发现场,潜藏于科考站外部超过五个小时,超出了站内环境检测系统的检测范围。
由于嫌疑人从开始就破坏了通讯系统,因此从站内无法向外界联系。站内人员之后修复了门锁系统,并出现了集体离开科考站的意向,但他们并没有离开,很快全部返回站内。根据推测,撤离用的交通工具在此之前应当都被嫌疑人破坏了,这也是他们无法离开科考站的主要原因。
队内飞行员,第五名死者丁霓、第六名死者白虹芳当时有可能被留在飞机里维修,并遭到嫌疑人攻击;丁霓在机舱内被嫌疑人用金属维修工具袭击死亡,白虹芳逃至停机坪时被嫌疑人追上,并令其头部大力撞击地面导致死亡。(此处附有极地飞机、雪地车遭到破坏的现场照片,以及两名死者的尸体照片)
杀害两名驾驶员后,嫌疑人返回站内,先是在食堂杀害工程助理杨蓬,随后由外部潜至1号仓库,用相同手法杀害了后勤组长程梦。
程梦死后,化学助理孙姬、后勤助理刘留共同前往女厕所内,推测可能是在躲避嫌疑人。嫌疑人追至厕所,破坏女厕所大门后进入案发现场,先使用拳头袭击孙姬,随后将刘留的头部浸入厕所马桶中使其溺水身亡;之后,又使用同样手法,令已经昏迷的孙姬溺水死亡。
嫌疑人破坏厕所逃至户外,不久之后在储存化学制剂的3号仓库内与化学组长费小缇发生搏斗,并将仓库内存放的氢氟酸倾倒于对方全身,导致对方最终因氢氟酸中毒而死在仓库门外。
以上死者分别为第七名至第十一名死者。
关于嫌疑人集中杀害女性的原因,目前已有几种推测,详见附件。(报告中并未附上附件)
此后站内人员活动显著减少,幸存人员全部集中在站长办公室内。站长办公室内存放的科考专用手枪及猎枪被取出,据估计被幸存人员用作自卫武器使用。
费小缇遇袭后大约六个小时,有部分人员离开站长办公室前往生活区(据估算应有8至9人),第十二名死者、勘探助理黄东方在此期间遭到嫌疑人袭击,推下楼梯坠亡。剩余人员以分散方向逃往站内不同地点,逃跑过程中有人开了枪(此处附有现场掉落的弹壳照片)。
第十三名死者是生物助理董希琼。她在逃进生物实验室后,遭尾随而来的嫌疑人枪击身亡,所用凶器即是站内配备的猎枪,有可能是在先前的袭击中抢夺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