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船坞的建造(2 / 2)

只要把水箱的盖子拧紧,本身就能提供极好的浮力。

大量的水箱将箱内部的空间完全填满。

之所以这样做,为的就是即便外层的集装箱出现腐蚀磨损,仅凭内部的这些水箱也能提供大量的浮力。

毕竟这些设施,他考虑的是长期使用。

当然需要考虑得更加仔细一点。

这样双重保险,即便集装箱破损了,也不会影响整体的使用。

放满水箱后,使用焊接技术,将集装箱所有的缝隙都给焊死。

那么集装箱的内部,便形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

在集装箱的表面喷涂上几层防腐防锈的油漆,最后等油漆彻底的风干,一个最基础的浮箱就彻底完成。

一开始大家的工作速度还比较慢,但是熟悉了制作流程之后。

制作浮箱的速度,刷刷刷的提了起来。

毕竟现在海燕号上已经拥有了,接近200号人。

就算排除不能工作的老人和小孩,参与工作的也有100多人。

要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在古思图和平板号甲板上进行,空间并不算太大,速度可能还要再快一些。

至于原因,当然也很简单。

虽然喷漆的工作都在甲板外面的空旷地方。

不过,李潇这位新晋的父亲,却担心这些喷漆会有所残留,或者逸散到船舱内。

让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收到伤害。

很快,古思图号上的那些备用集装箱全部用完。

李潇这边立刻从系统中兑换出更多的集装箱。

随着集装箱表面的油漆不断风干。

原本孤零零的海面上,多出了几十个深蓝色的浮箱。

耳边传来一声巨物落水的扑通声,最后的一个浮箱也制作完成。

由于古思图上面的集装箱全都是20英尺的标准集装箱。

所以,李潇就直接使用了这个标准。

这个型号的集装箱虽然不大,但是胜在足够灵活方便。

20英尺的集装箱,标准长度是6.096×2.438×2.591。

李潇这次一共使用了60个集装箱,也就是每边30个作为船坞的基础。

为了增加浮力,两边的集装箱都是横向布置。

30个集装箱,并列排放,一共延伸了72米。

李潇虽然担心海水的潮汐力量,会让完全并联的集装箱的金属强度迅速磨损然后达到极限。

但这也是目前他没办法解决的问题。

毕竟,船坞和正常的浮岛生活区是完全不同的。

正常的浮岛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上下颠簸。

用正常的上下颠簸,来减少潮汐对集装箱链接处的冲击,但船坞却不可以。

船坞更加偏向于稳定性。

过分剧烈的颠簸,会使得船体修复和制造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误差,这些误差可能看着不明显。

但很可能会成为船体的致命缺陷。

李潇宁可在这些集装箱使用一定时间后,达到寿命极限,然后更换新的集装箱。

也不愿意让自己制造和修复的船体出现任何问题。

毕竟,更换集装箱需要的资源和材料,远远比不上几艘舰船。

花费了20天,将所有的集装箱打造成浮台并且并列成两排。

随后,一块块木板和防滑膜,就铺设在了这些浮台上面。

俺是为了增加减震效果,防滑膜则是为了防止木板滑落。

在铺设的同时,一块块崭新的钢板,也被李潇兑换出来,随后也在两艘船的甲板上完成了喷漆。

在完成木板铺设的同时,这些钢板也被顺利的铺设了上去。

李潇蹲在地上,手指关节重重地敲在钢板上,钢板立刻发出沉闷的咚咚声。

他满意的点点头。

木板和钢板使用上,他都没有偷工减料,换来的效果则是踩上去的质感非常的厚重,并没有那种轻飘飘空****的感觉。

至此,船坞的地基就已经彻底完成。

随后,大量的手臂粗的角钢被李潇兑换出来。

还好,这种简单塑性的材料,在系统的判定中,可以使用材料兑换。

否则光是兑换大量的角钢,或者要想办法将钢铁融化成角钢,恐怕都要花费大量的力气。

同样的,这些角钢也进行了防腐防锈的处理。

毕竟长期要面对海风和潮湿的环境,如果不进行着这样的处理,很快,这些品质相当不错的角钢,就会被腐蚀损坏。

一根根10米长的角钢,逐一的被焊接在了钢板外侧边沿。

所有焊接的位置进行了打磨,并且重新喷涂了防腐防锈的油漆。

远远看去,就像是海面上,突然多出了上百根树立的立柱。

每距离半米,就有一根手臂粗的角钢。

这些角钢就是船坞的承重立柱,是整个建筑的支撑。

紧接着就是船坞的屋顶部分。

洛克一开始是给出了两个建议,一是平顶,二则是弧顶。

平顶的制作难度更低,不过在抗风性,耐用性,排水性等各方面都不如弧顶。

李潇当然不会因为压缩工期和制作难度的提高而选择平顶。

要是后期使用遇到问题,想要再次调整。

那要花费的资源和人力,可就比直接使用弧顶要多得多。

他才不愿意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况且,这船坞又不是给别人制造,而是弄给自己使用的,当然是在能力范围做到最好。

一根根计算好尺寸的角钢,很快在甲板上被焊接成了一个巨大的弧线。

这个弧线跨度足足有15米,并不是不能正常,只是弧度太长,反而会影响受力作用以及使用时间。

15米的跨度,已经足够应付大部分船体的维护和制造了。

毕竟,李潇也不可能永远依赖眼下的这个小船坞。

都是有足够的人手和资源,完全可以制造一个更大更高更宽的船坞。

目前来说,宽度15米,长度72米的船坞,已经足够使用很长一段时间。

焊接船坞屋顶这些横梁的工作,可就要比焊接底下承重立柱的工作要困难太多。

两边的浮台是随着水流不断移动的。

连续尝试了好几次,虽然顺利地将横梁焊接上去,但是使用激光水平仪测量过后才发现,焊接的横梁是歪的。

最后还是洛克给出了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