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自行脑补最为致命(1 / 2)

很快,两边就通过各自船上的电台联系上了。

一阵客套之后,双方很有默契的进入了正题。

毕竟这次来,两边都不是聊天的,而是谈论具体交易事项的。

林国栋:

“杜瑞少将,我们这次来目的也很简单,希望和贵方交易一些泥土,数量暂时定在300吨。”

“不知道我们需要付出什么代价,才能换到这300吨的泥土?”

杜瑞在出发前已经想好自己这次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也没有犹豫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条件:

“之前听你们说可以用武器进行交换?”

“不知道你们手里有什么武器?”

林国栋:

“我们手里的武器种类还挺多的,不知道杜瑞少将,比较偏爱哪一个类型的武器呢?”

听到林国栋自性的话。

杜瑞心中一喜,按照林国栋这说法,看来他手里的武器种类少???

杜瑞:

“有舰载武器吗?鱼雷,导弹都可以。”

“或者可以单兵使用重武器,最好是火箭炮,或者反装甲狙击枪之类的。”

听到对方的要求,李潇立刻对着耳机说道:

“答应他们,看看能不能直接用PF98单兵120毫米火箭筒作为交易条件。”

他迅速的将火箭筒的各项参数,告诉了林国栋。

林国栋:

“当然有。”

“我们有单兵火箭筒!”

“PF98单兵120毫米火箭筒.”

“这款火箭筒操作非常简单,可以单人手持,也可以双人协作使用的火箭筒。”

“口径达到120毫米,破甲厚度有惊人的800毫米。”

“射程足有800米到1600米,完全可以弥补将军的舰队,在短距离攻击力量上的不足。”

“可以使用普通的光学瞄准,也可以使用激光瞄准。”

“普通的舰船装甲,根本没办法抵御这种火箭炮的攻击。”

“要是命中要害部位,只要一炮就能让一艘小型护卫舰失去作战能力。”

林国栋不愧是商界精英。

原本800米到1600米,是这款火箭筒的缺点,毕竟距离太短了。

一旦被对方拉开距离,PF98单兵120毫米火箭筒就没法发挥作用了。

然而,林国栋却恰恰是抓住了杜瑞舰队的弱点。

对方在近距离的武装单位上,只有一艘武装巡逻艇以及两艘普通的快艇。

这些船的攻击力本来就不强,防御力更是约等于无,一旦这些脆皮单位被摧毁。

那么敌人很轻易的就能突破到中型护卫舰的附近。

而PF98单兵120毫米火箭筒,正好可以弥补中型护卫舰上的这个缺点和漏洞。

杜瑞听得非常心动。

他怎么会不知道,自己现在拥有的虽然说是舰队,但纯粹只是往自己脸上贴金而已。

真正能打的,只有杜根号这艘中型护卫舰。

至于其他的船,吓唬一下平民还是可以的,但是真的要用来作战,就有些痴人说梦了。

不过,他很快就从喜悦中回过神来。

“PF98单兵120毫米火箭筒??”

“这是什么火箭筒??怎么我没有听说过?”

林国栋:

“这是夏国研制的武器。”

“由于威力太强,效果太好,所以并没有出口外贸。”

“将军应该也清楚,那些可以向外售卖的武器,基本上都是过时的武器。”

“这款火箭筒夏国研发出来的时间并不算久,所以将军不知道也是正常的。”

“这是妥妥的非卖品!”

“不过这款火箭筒本身的威力是相当不错的,这您可以绝对放心。”

对于林国栋的这个解释,杜瑞是完全没有怀疑的。

他本身就是海军,对陆军的步兵武器了解的不多。

何况按照对方的描述,这还是夏国中比较隐秘的武器。

对于林国栋描述的武器威力,他当然很是眼馋。

120毫米的口径,已经堪比很多舰炮了。

最重要的是可以单兵发射,这就意味着拥有绝对的灵活性。

这样口径的武器要是能发挥出足够的威力。

他随便找几艘小快艇或者渔船,都能摇身一变成为一艘武装舰船。

当然,他也不是傻子。

PF98单兵120毫米火箭筒的威力和性能,到底如何他是完全理解,不可能听信对方的一面之词。

杜瑞:

“如果这所谓的PF98单兵120毫米火箭筒,真的要能达到你所说的效果,那么当然可以成为我们这次交易的物品。”

“但是,我有一个条件就是需要进行验货。”

“我需要亲眼看看这所谓的非卖品到底有多强。”

“另外,后续的交易中,我们也需要进行随机抽查,一旦其中有达不标的,那么····”

林国栋直接拍着胸口说道:

“杜瑞少将请您放心,绝对不会有以次充好的情况。”

“我们接受随机抽查,但是这·····损耗方面???”

杜瑞哈哈一笑:

“放心,既然是我提出要抽查,当然是我这边负责损耗,抽查的样品也算在交易物。”

林国栋:

“请杜瑞少将等待一下,1个小时后,我们安排的靶船就能到这边。”

“到时候杜瑞上将,就能亲眼看看我们PF98单兵120毫米火箭筒的威力。”

杜瑞有些被惊到了。

“1个小时??这么快?”

“难不成你们的主力舰队就在附近?”

林国栋神秘一笑,他当然不会把真实情况告诉对方。

自己这边越是神秘越是强大,对方的忌惮就越深,之后的交易就能越顺利。

这就和以前做生意一样,如果你是一个大集团大企业,世界500强。

随随便便一个合作意向,就会有成百上千的公司发出申请。

甚至不需要提出什么太过优厚的条件,不少公司为了增加自己的知名度,以及更多的行业资源,也会心甘情愿的合作。

然而,如果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推出同样的合作意向,即便给出更优厚的待遇和条件,愿意合作的企业,恐怕还是会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