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交易条件【3000字,第二更】(1 / 2)

或许很多人以为,在海中钓鱼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

因为海里面很多鱼,但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想法。

海里面的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确实很多。

但这些海洋生物,却并不是均匀的分布在海洋的每一个角落。

每种海洋生物都有不同的习性,不同的活动区域。

有些地方,很多鱼,有些地方可能连一条鱼都见不到。

举个最著名的例子,那就是捕捞帝王蟹。

由于味道相当不错,所以帝王蟹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帝王蟹分布范围非常小,主要捕捞海域有4个地方,白令海峡、阿拉斯加海域、挪威巴伦支海、智利海域;

有些捕捞帝王蟹的渔船,五天就能赚到上百万。

按理来说捕捞位置如此明显,获利如此之大,应该很多渔船趋之若鹜才对。

但事实上,愿意去捕捞的渔船却并不多。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当地的抓捕环境极其恶劣。

帝王蟹大多数都生活在距离南极或者北极比较近的海湾处,并且它们是属于深海生物。

捕捞它们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船员们要冒着很大的风险才能把它们捕捞上来,所以捕蟹人也是很多行业中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可以捕捞帝王蟹的季节并不多,而这些捕捞季节,四个帝王蟹活动区都接近南北极的深海中,那边的温度最冷的时候,甚至会达到零下三十度左右。

捕蟹船的船员,要在这种极低的温度下,以及冰凉彻骨的海水中长时间工作。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不少船员因此生病。

可是由于捕捞区域远离陆地,所以大部分的船员一旦生病根本不可能送到医院治疗。

基本只能看天意,一些运气好的,靠着强壮的体魄,硬生生都撑过来,也落下一身的病根,一些运气不好的则是直接死在船上。

另外这是,这四个生活着帝王蟹的海域风浪极大,一不小心遇到极端天气直接就是船毁人亡的下场。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捕捞都如此困难。

一些从事近海捕捞,经验丰富的渔民,在长时间的捕捞之后,基本都能依靠经验,掌握了一些洋流的活动情况。

这些洋流活动都是固定的,这就导致每年的某些时段,一些特定的水域,都会有相当不错的渔获。

至于那些有专业设备的大型捕捞船,想要获得不错的收益也是很简单的。

收集历史捕捞数据、分析海洋环境条件、了解目标鱼种的生态习性和迁徙规律。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海洋表面温度、海洋色素含量、叶绿素浓度等信息。

通过获取实时的海洋气象信息,包括海水温度、海流、风向和风速等,可以判断可能有鱼的区域。

使用声呐探测仪可以帮助捕捞船追踪鱼群的位置和密度。

有着这些高科技手段的辅助,以及长期稳定的信息数据支持。

这些大型的远洋捕捞船,只要运气不是太差,基本上都能有不错的收获。

然而,这些都是以前。

现在海平面上升,大部分陆地都彻底淹没。

整个海洋的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的洋流也出现了明显变化,鱼群早已远离原本的生活区域。

人类想要重新掌握这些新的数据,以现在的科技条件恐怕需要几年到十几年的时间。

不过,这也是有例外的。

一些经验足够丰富的老船长,在设备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还是能通过一些蛛丝马迹勉强的捕捉到一些鱼群的踪迹。

鼎福号这次的运气就很不错。

靠着张有福的一路追踪,最终找到了附近的这群金枪鱼。

所以,张有福提出用鱼肉来作为交换物,其实非常正常。

因为不少人面对一整片大海,甚至可能连一条鱼都没法钓上来。

鱼肉本身其实营养丰富,而且十分健康。

在不考虑口感的情况下,直接将鱼肉晒干,能存放相当长的时间。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一种相当不错的商品。

‘鱼肉?’

李潇和林国栋对视一眼,同时摇了摇头。

换做之前,他们或许会对这个提议感觉有些心动。

毕竟,他们现在船上那么多张嘴,每天吃喝拉撒消耗的确实挺大的。

鱼肉营养丰富,而且容易保存,能够非常大的减轻他们在食物方面的支出。

不过这种情况却在这几天得到了缓解。

加上今天的收获,这几天他们最少已经收获了上千斤的鱼肉,能吃很长一段时间。

林国栋委婉地开口解释:

“很抱歉,我们的船也有一定的捕捞能力。”

“船上已经有不少的鱼肉了。”

“所以,鱼肉方面,我们可能不太需要。”

听到林国栋的回复。

张有福和邓宇脸上的笑容明显收敛了不少。

他们船上别的不多,最多的就是鱼肉。

若是对方需要鱼肉的话,那么他们可以趁势大赚一笔,但是对方眼前很显然是看不上他们这些鱼肉了。

邓宇虽然有些失望,不过难得遇到发财的机会,他还是耐着性子问道:

“既然你们不需要鱼肉,那你们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