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徐铭策论 中(2 / 2)

星河世纪 大蔚蓝 1083 字 1个月前

二:则秦国的强大与赵国的强大不同,两国秦国更加侧重农业,赵国则更加侧重商业贸易。战争使得赵国能够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大部分被投入战场,而战后也有体现,被坑杀的赵卒使得赵国青壮年出现断代,消耗战也就意味着赵国强大的基础商业贸易减弱,长久的消耗战使得赵国的农业不能支持长平之战,赵国不能在商业贸易之中攫取利益。倾向于商业发展的国家,他们凭借不停的战争胜利来维持自己的战争胜利,但是一旦他们失败则是他们迅速衰弱的开始。秦国则不然,秦国同样承受着战争带来的损耗,但是秦惠文王时代所拿下的巴蜀是天然的粮仓,源源不断的补给的前线,秦国是为战争机器,秦国能不停的往战争之中投入筹码的同时,赵国已经到了极限了。

三:秦制是后中国中央王朝的雏形,他区别于周代以来的分封制,秦国是一个整体,赵国就像诸侯国中的周朝。秦军与赵军在前线交战,对于秦国而言秦制对于君王而言有一个优势,便是君王只要发动战争,则为秦国人便会支持秦王,大军掌握在白起的手里,如果白起不发动战争反而拥兵自重,那么白起与秦军和秦王的关系便是敌对关系,所以秦王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把长平之战一直维持下去。赵国则不然,廉颇是赵惠文王时代的重臣,赵孝成王在长平之战几年前登记,赵王把全国的兵力,全国的粮草......把所有能够给的都交给廉颇,而廉颇却一直不能取胜,这个时候有人说廉颇会拥兵自重赵王也不会觉得奇怪了。

这场消耗战,秦国坑的过去,而赵国却不能挺过去。持久战的最终,赵国会被拖垮,赵国需要一个结果。以至于前线的将领知道主动出击的结果会把自己一方于不利之地,而后方的赵国则需要一个结果,需要快点结束这场消耗国力的战争。

换上来的赵括,难道不明白如此地形之下廉颇的选择是对的吗,但是无论他是有真才实学,还是纸上谈兵,现实留给他的选择只有一个,出战。

面对只有出战一个选择的时候,长平之战最后的结局也划下了一个句号,廉颇与赵括两个将领的选择结果都是敗,一个缓敗一个速敗。

赵国能胜利的点是秦军主动的攻击赵军的营垒,这样长平之战的结果反而会被调转过来,但是秦军并不愚蠢。”徐铭说道。

“不错,倒是让我想明白了很多事情,不过眼下这么好的机会,你又是如何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的呢?”夏侯达笑道。

“我们所处的战场也是一种谁先出手谁完蛋的概率大的战场,因此敌我双方所要考虑的计划也是——如何让对方先出战,谁先出战则谁进退失据。”徐铭说道。

“嗯,你说的没错,所以你想说,无论我们得到这份情报是对方刻意给,还是无意中被我们获得,我们一旦对对方发动进攻则等同于我们先出手我们成为客场,对方占据主场优势,如果对方是有意让我军知道这份情报的话,那么等同于我们走了对方最想要我们走的这一步吗。”夏侯达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