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0铁穹自主防卫系统。
时钟塔为了应对大面积炮火轰炸而生产的,低空防御性武器。
该武器由三部件组成,底部的可旋转加重底座,电子发射荚舱和特种防御弹体。
加重底座可以稳固发射过程中的后坐力,内部按装有智能模块,可以提供三百六十度旋转功能,和17°到68°的射击仰角。能够广泛应用各类地形,简单便携是它的主要特色。
电子发射荚舱兼具短途雷达和校准诸元的功能,能够接纳指挥所的无线指令安排,遂行各种突发任务,确保发射间距和发射时间压缩到极致。毕竟,这类防御性武器,反应时间是最重要的一项基本指标,如果这项不达标,其他的再优秀也没用。
干扰弹体呈现纺锤形,与以往设计理念不同。常规防御炮射或者火箭弹模式无外乎两种,一种是爱国者防御性导弹一样,一对一击坠,当然,在成本这一块可想而知。另一种是通过相矩阵雷达关联的多管速射火炮进行火力拦截,通过密集的弹雨进行毁伤。
两者各有优缺点,最主要的一点,还是密集型炮击,拦截难度很大,往往会有大量落网之鱼。
也有天才科学家发明通过陆基导弹,子母分离,多弹头进行拦截;一次可拦截上百枚火箭弹或者炮弹。但是问题又来了,将上百枚拥有自主索敌功能的追踪弹安装进一枚陆基导弹中,不说弹体和发射上面的问题,首先成本上面就是一个骇人的数字。
不是做不到,而是非常不划算。
在诸如此类的情况下,铁穹防御系统应运而生。
铁穹科技含量极高,但特点确是极其廉价,一枚防御性导弹售价仅需三万法埃里(时钟塔货币结算单位)。
随着发射底座的不断震动,一枚接着一枚防御导弹盈盈升空,这类特殊弹体的初速度并不怎么快,上升到三百至五百米的高空已是极限,失去尾焰推进动力后,弹体受重力影响往下自由落体数米后,整个爆裂开来。
它的爆炸不同于寻常那种声光交错,气势汹汹的爆炸,而是更像一种扩散性的粉尘爆炸。四面包裹的金属弹片自然脱落,露出里面密密麻麻黑色的细铁砂,哗的一声,内部吸附着的细铁砂以圆周的方式瞬间被中心斥力弹飞出去,像罩子一样,四面八方扩散开去。
远远看去,就像一张黑色的大网。
弹体中心是一金属圆球,以稳定的功率对外输出着磁性矢量场,那些密密麻麻弹飞出去的铁砂密布在方圆五百米内的广域空间内。诡异的是,竟然并不下坠,而是漂浮在空中,似乎被某种魔法定住了一样。
就像磁铁的两极,中心金属圆球就是正极,铁砂则是负极,双方间隔十数至数十米不一而足,却被同样稳稳的无形之力托住,漂浮在营地上空三百米的位置。
这种短暂滞空性,能够达到三十秒。只要中心的发生器装置能够源源不断提供磁场斥力,那么铁砂就会被很好的稳固在天空之中。
而“铁网”面前,无数的火箭弹正以堂堂正正之势撞击过来。
无数绚丽的火花在天空爆炸,此起彼伏,无数营地发射的防御弹体在天空组成细密的铁砂网,而火箭弹迎头撞上,头部引信被触发,随即爆炸,能够抵抗六十公斤重量的引信触发器,在那看上去柔软如薄纱的细密铁砂尘埃上,竟然如同一头撞上了水泥地板一样。
那铁砂确实柔弱,虽然是特种研发的新型材料,但本质还是铁,但诡异的是,在高强度斥力排斥下,那铁砂与铁砂组成的薄膜却能够抵抗千斤重量的“压迫”。
一枚接一枚的火箭弹迎头撞上这层看似柔弱的铁网,被炸了个稀里哗啦。
与此同时,七枚自杀式精确制导无人机迅速被弹射装置弹飞出去,以1.2马赫的速度笔直顺着火箭弹弹道的来处袭击而去。
一组通用型机甲尾随着无人机的尾焰也缓缓驶出营地。
双方你来我往演绎了一出开场白,虽然没有造成任何实质性伤亡,但各种惊心动魄不足道也,然而随着开场白的结束,陡然之间,战斗变地越发激烈了起来。
镇南位置,虽然按照一个城镇规划,似乎也就十几个平方公里的大小,但是对于交战双方总共投入不过数百兵力来看,又大的有点出奇,几乎就像一把黑芝麻,撒在院子里。
运动战,信息战,成为了主体。
野外,茫茫雪原中,声势浩大的发动机轰鸣响彻寰宇,北方联邦战士和救助会士兵装备了大量高机动性雪地车和雪地越野车,拉高镜头可以看到,足足两百余辆各型号车辆正错落分布在营地外围七八平方公里的位置上,朝着普瑞斯南部区域驶来。
雪地摩托配备两人,一人驾驭,一人操控武器,凭借高机动性,不断徘徊在城镇外围,四处游猎追杀那些分散在外面警戒着的哨兵和侦察猎人。
持有的是班通用机枪,载弹量大,火力持续性强,上面的人明显受过严格的训练,能够在高速机动的雪地摩托上面,还能够通过扫射准确射中掩体后面躲藏的目标。
雪地越野车则没有雪地摩托那么高的机动性,他们的用处是为了应对高价值目标,比如那些机动性极强的通用型机甲。
哈里斯方一组用来追杀BM-21冰雹火箭炮的机甲,还没走出营地范围两公里,就遭到了迎头痛击。
雪地越野车配置四人,一名驾驶员,三名武器操作手;一人持有轻武器予以就近支援,一人掌控12.7毫米高平两用重机枪或者105口径无后坐力炮,剩下一人则看实际情况和配置,或操控无人机进行贴近作战、侦察,或使用单兵肩扛式导弹对轰地面目标。
头顶上,苏-35在空中拐了个弯又回来了。
基地内,预警信号大作,红灯呜哇呜哇乱闪,雷达上,密密麻麻都是标示敌对目标的红点。
三百余名扈从,刨去地下设施挖掘隧道,清理废墟的那一个班排外,剩下的人都分散了出去,依托着附近的掩体作战。
五十台通用机甲,分成十个组,开始在城外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应敌。
时钟塔研发的通用型机甲有些简约,身高4.2米,两臂展长3.3米,重量4750千克,主体由机身、背部推进装置、双足和上臂组成。机身主体为驾驶舱,舱体由底座的高强度钛合金和封闭式180°全景防弹玻璃组成,在驾驶员正前方位置,仅仅安装了一整块30毫米厚度的合金装甲板用来抵御子弹和榴弹炮的射击。
武器方面,两肩膀有4X4榴弹发射器,背部可挂载两枚地对空精确制导导弹,轻武器可根据使用需求来挑选,有加特林六管机枪、大口径狙击炮和18口径机械动力装甲专用大号步枪。
老实说,通用型机甲的最大掣肘就是防御过于薄弱,但机动性却很强,尤其安装了GE-X航空涡轮发动机,动力澎湃强劲,行驶在复杂路面上的速度可以提高到六十公里每小时,比那些重装坦克不遑多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