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凡一旦下定决心,其爆发出的能量是惊人的。他几乎是以一种“闭关”的状态,全身心扑在了厂内的技术攻关上。
他最终和张工以及生产科商议后,选择了一个看似基础却至关重要的课题——“降低第三轧钢车间能耗”。这个车间是厂里的用电大户,能耗居高不下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不仅成本高昂,也不符合上级节能减排的指示。
牵头一个攻关小组,对陈凡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小组成员除了两名年轻的技术员,还有从车间抽调来的几名经验丰富的老工人,比如曾经有些不服气的郭大撇子的徒弟,现在也对陈凡心服口服了。
管理这样一个年龄、背景、知识结构差异巨大的团队,光有技术是不够的。陈凡展现出了他超越年龄的成熟和领导力。
他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自己的方案,而是首先花了大量时间深入车间,和每一位组员,尤其是那几位老工人,进行深入交流。他虚心请教设备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耐心倾听他们的经验和抱怨,甚至一起跟着倒班,亲手操作设备,感受每一个环节。
“刘师傅,您觉得这台轧机空转的时候,耗电为啥也这么厉害?”
“李大哥,加热炉的温度控制,是不是有时候不太稳?”
“王师傅,您刚才说,换辊的时候要是配合不好,耽误的时间特别长?”
他问的问题都切中要害,态度诚恳尊重,丝毫没有工程师的架子。老工人们最初还有些拘谨和观望,渐渐被他打动,开始畅所欲言,把自己的经验和盘托出。
在这个过程中,陈凡不仅收集到了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也赢得了团队成员的信任和尊重。他发现,许多能耗高的原因,并不完全是设备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是操作习惯、工艺衔接、维护保养等管理性和细节性问题。
晚上,他就在办公室熬夜,将白天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归纳。他用上了现代工业工程和精益生产的一些基本理念,从人、机、料、法、环等多个角度,系统地分析能耗高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