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到技术科,陈凡就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张工交给他一批新的俄文技术资料,要求他尽快翻译整理出来,这批资料关系到厂里一个新项目的立项。
资料专业性强,术语繁多,还有很多手写的注释,翻译难度很大。
陈凡埋头苦干,查阅词典,请教张工,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他的语言基础加上工程师的思维模式,使得他翻译出来的文稿不仅准确,而且符合中文的技术表达习惯。
在整理到一套关于齿轮热处理工艺的图纸时,陈凡忽然停了下来。他仔细比对着俄文原稿、图纸上的参数和自己翻译过来的中文说明,眉头越皱越紧。
不对!
有一处关键参数在翻译稿中和图纸标注似乎存在细微的出入!原文用的一个词有“极限强度”的含义,但通常在某些语境下也会被不太严谨地译为“抗拉强度”,虽然关联,但数值和意义有差别。而图纸上标注的数值,更像是基于“极限强度”来设定的。
如果按照通常的“抗拉强度”来理解并指导生产,可能会导致热处理工艺选择不当,影响齿轮的最终性能和使用寿命!
这可是个大问题!
陈凡没有立刻声张,而是又反复核对了几遍原文、词典和相关的技术标准,确认自己的怀疑是正确的。
他深吸一口气,拿着资料走到张工办公桌前:“张工,打扰一下,这个地方的翻译,我有点疑问。”
张工从一堆图纸中抬起头,推了推老花镜:“哦?小陈啊,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