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调研,拖延(1 / 2)

独步青云 月下火 1241 字 8小时前

党委书记办公室内,陆摇按下内部通话键,对门外的联络员吩咐道:“请韩镇长过来一趟。”

几分钟后,镇长韩春英敲门走了进来。她的脸色不太自然,眼神有些飘忽,显然刚才陈光的怒火,让她也承受了不小的压力。她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在陆摇对面的椅子坐下:“陆书记,你找我?”

陆摇没有绕圈子,直接切入主题:“韩镇长,刚才陈县长匆匆过来,又匆匆走了。他除了谈青洞山项目,对你还有什么其他指示吗?”

韩春英心里一紧,面上却故作轻松,避重就轻地回答道:“哦,陈县长就是关心了一下镇里的日常工作,比如最近的防汛准备,还有松木林场的病虫害防治,让我抓紧和县林业局的专家对接。另外,还有个小事,咱们镇一位作家的作品被省作协选为优秀样本,要往国家作协推送,县里会有一笔专项表彰资金,陈县长的意思是,我们镇上也可以适当配套一部分,比如出个五万块,表示支持。”

她列举的这些,都是镇政府职权范围内、不痛不痒的常规工作,试图将陈光此行的性质淡化。

陆摇心中冷笑,知道她在避实就虚。他也不点破,顺着她的话,将话题重新拉回到核心矛盾上:“这些工作你按程序处理就好。我找你来,主要是想再聊聊青洞山征地这个项目。陈县长态度很坚决,坚持要我签字。韩镇长,你比我先到清溪镇,对情况更了解。我想听听你的看法,陈县长,或者说是县里,为什么对这个项目如此重视,甚至到了不顾程序,要仓促上马的地步?以陈县长的位置和经验,他不可能看不出这里面的政策风险和隐患吧?”

韩春英感受到压力,后背微微沁出冷汗。她绝不能承认这是陈光等人的意图,更不能承认项目有问题,那等于自打嘴巴。

她深吸一口气,强行镇定下来:“陆书记,我觉得你可能多虑了。县里推动这个项目,肯定是经过通盘考虑的,是为了全县的发展大局,对我们清溪镇也是有利的。我们作为基层,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在执行中加深理解,配合县里的战略部署,这不需要怀疑吧?”

“大局?”陆摇轻笑一声,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质疑,“韩镇长,你所说的‘利’,体现在哪里?是协议里那个明显偏低的赔偿地价?还是需要我们镇财政倒贴的配套费用?或者说,是那个可能根本批不下来的耕地转性指标?牺牲清溪镇的利益去满足某个公司的胃口,这算哪门子大局?”

他句句诛心,点破项目的虚妄,“如果县里真的认为这个项目非上不可,对清溪镇有所补偿,那么相关的政策文件、资金保障方案、风险承诺书在哪里?你接手工作这段时间,县里给过你任何书面的、能明确责任的东西吗?”

韩春英被问得哑口无言,脸色阵红阵白。陆摇点出的正是她最大的软肋——一切都是空头支票,全靠私人关系和口头承诺。她支吾着辩解:“县、县里有县里的通盘考量……有些政策是边实施边完善的……”

“那就是没有。”陆摇毫不客气地打断她,“韩镇长,你也是领导干部,应该知道,没有政策依据的‘部署’,就是乱作为;没有风险管控的‘项目’,就是瞎折腾!”

他见火候已到,不再纠缠于无休止的争论,突然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让韩春英猝不及防的方案:“这样吧,韩镇长。你看,你比我早来几天,我呢,今天是正式上班的第二天。说起来,咱们对清溪镇的了解,可能都还不够深入,都算是‘新兵’。”

他身体前倾,继续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提议,接下来一个月,我们镇党委、政府班子的主要工作重心,就是下沉到基层,开展全面、深入的调研。把清溪镇八个行政村、各个站所、重点企业、潜在资源,都扎扎实实跑一遍,把真实情况摸清楚,把问题症结找出来。只有底数清、情况明,我们才能做出符合清溪镇实际、经得起历史和群众检验的决策。你觉得呢?”

韩春英愣住了,完全没料到陆摇会来这一手。

调研?还要一个月?那青洞山项目怎么办?陈县长那边怎么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