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四国三强,履行约定(2 / 2)

...

1921年7月,秦风将重心转向法国。

此时的法国军方,正处于分裂状态:

保守派将领掌控着陆军与海军,主张维持与苏俄的旧联盟,对华夏保持警惕;

以戴高乐为首的改革派,则希望借助华夏的力量,整顿军队纪律,更新武器装备。

秦风的第一步,是为戴高乐制造“立功”的机会。

他通过秦星瑶,获取了法国南部一座废弃玩家基地的坐标。

这座基地内藏有大量21世纪的通讯设备,若能缴获,将极大提升法国的情报能力。

秦风将坐标秘密传给戴高乐,并派出华夏特种部队协助行动。

7月10日,戴高乐亲自率领法国陆军第一师,与华夏特种部队联合突袭基地。

行动异常顺利,不仅缴获了所有通讯设备,还抓获了5名隐藏的玩家。

戴高乐将缴获的设备交给法国国防部,并在媒体面前高调感谢华夏的支持,声称“这是法中军事合作的典范”。

此次行动让戴高乐在法国民众与军队中的威望大幅提升,保守派将领的质疑声被压了下去。

紧接着,秦风出手解决保守派的“经济命脉”。

法国保守派将领长期与国内的军火商勾结,通过倒卖旧武器牟取暴利。

秦风让青岛银行停止向这些军火商提供贷款。

同时让华夏军工企业以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向法国军方出售新型武器。

军火商们失去订单,资金链断裂,不得不停止对保守派的支持。

7月25日,法国军方召开最高会议,讨论是否更新陆军装备。

保守派将领以“华夏武器未经实战检验”为由反对。

戴高乐则当场展示了华夏新型坦克与火炮的性能数据。

——这些数据来自南极战役与全球清扫行动的实战记录。

会议陷入僵局时,勒梅尔将军突然发言,支持戴高乐的提议。

勒梅尔是法国陆军的元老,曾参与过一战,在军中威望极高。

秦风此前已与勒梅尔达成协议,华夏将帮助法国修复一战中受损的铁路与工厂。

同时向法国提供核能源技术的初步资料,用于民用发电。

在勒梅尔的支持下,会议最终以多数票通过决议:

由戴高乐负责陆军装备更新计划,同时成立“法中联合军事委员会”,统筹两国的军事合作。

保守派将领不甘心失败,试图调动部队发动兵变,可是却被秦星瑶提前察觉。

她通过监控保守派的通讯,获取了兵变计划,传给了戴高乐。

7月30日,保守派将领按计划调动部队,却发现军营外已被戴高乐的部队包围。

戴高乐当场宣读了他们的罪状,包括勾结军火商、挪用军饷、试图兵变等,随后将其全部逮捕。

法国总统不得不签署命令。

任命戴高乐为法国陆军总司令。

同时兼任海军与空军的最高顾问,全面掌控法国军方权力。

8月5日,戴高乐在巴黎举行就职仪式,秦风亲自到场祝贺。

仪式后,法中两国签订《军事合作协议》。

华夏向法国提供100辆坦克、200门火炮与50架战斗机。

法国允许华夏在马赛港建立海军基地,同时派遣军官到华夏军事学院学习。

戴高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法国与华夏的合作,将开启欧洲和平的新篇章,任何试图破坏这一合作的势力,都将被我们共同击败。”

....

随着爱丽丝成为日不落首相、戴高乐掌控法国军方,四国联盟的格局悄然发生变化。

华夏、日不落、法国形成了紧密的“铁三角”。

而德国则逐渐被边缘化。

穆勒上校虽仍担任德国军方代表。

但德国国内的保守势力对华夏的崛起心存忌惮,不愿深度参与华夏主导的全球计划。

1921年9月,全球和平联盟在青岛召开第二次会议。

会议上,秦风提出“建立全球军事一体化体系”的提议:

由华夏、日不落、法国共同组建“联合舰队”,总部设在青岛。

成立“全球情报中心”,整合三国的情报资源,由秦星瑶负责管理。

同时设立“全球发展基金”,由青岛中央银行牵头,向联盟成员国提供发展贷款,条件是接受华夏的经济监督。

爱丽丝与戴高乐当场表示支持,德国代表穆勒却提出反对,认为“德国的主权受到侵犯”。

秦风早已料到德国的态度,他拿出一份报告。

报告中详细记录了德国保守派与残余玩家的接触证据,包括资金往来与秘密会议记录。

这些证据是秦星瑶通过监控德国军方通讯获取的。

“穆勒上校,德国若想继续留在联盟,就必须清除国内的不稳定因素,同时接受联盟的监督。”

秦风的声音冰冷:“否则,华夏将停止向德国出口特种钢材与机械,日不落与法国也将终止与德国的贸易合作。”

穆勒脸色惨白。

他知道德国离不开华夏的资源与技术支持。

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工业基础受损严重,若失去华夏的帮助,经济将彻底崩溃。

最终,穆勒不得不代表德国签署协议。

同意加入全球军事一体化体系,同时承诺在三个月内清除国内的保守势力。

会议结束后,秦风单独召见爱丽丝。

密室中,秦风将一份标注“绝密”的文件推到两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