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个模拟人生机器人它的内置参考数据是本人说的每一句话,做过的每一件事,它拥有死者本人生前的情感,意识,并且这些情感意识继续传承延续了下来,怎么能不算是永生呢?它只是换了一种形态存在而已,意识是永生的。”
赵照一直不认同这些观念,他立即语气宽和说道:“这种永生只是一组数据,我始终认为,人的行为不可能完全被数据所预测准确。”
“我打个比方,就比如我昨天晚上想好了今天要去吃火锅,但我今天突然间胃不舒服,所以我就没有去吃火锅,去吃了其他的东西,然后我在去吃其他东西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新的朋友,我和这个朋友一见如故,我们两个人成为了好朋友,甚至他的一些新的观点影响到我接下来的行为,这些,数据能预测准确吗?”
“这是社会变化的偶然性啊,你给机器人加一个外力变化因素,它接下来也会发生不一样的改变,只是每个改变都具有偶然性,无论是人,还是承载着人类意志的机器人。”周奇紧接着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和林巧宜是同一战线,他一直认为机器人可以延续生命,之前他就曾说过他给他的家人都在虚拟世界中备份了数据,以备今后不时之需。
他把他们家人的重要记忆都记录下来,采集到虚拟世界中,按照他的原话来说,说不定今后他们死去了还能在虚拟世界中见面。
至于他为什么没有选择以机器人为载体在现实生活中交互,至少目前来说要运行和维护机器人的成本并不低,如果百年之后一家人都要以机器人的形式存在来进行交互的话,那么他们家搬空家底都不太可能实现。
他对未来他们的意识和思维只能延续在虚拟世界中毫无不满,毕竟曾经只有名人和富人的数据才会被记录下来。
而如今每一个普通人都能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虚拟世界中留下痕迹,数据会记录下每一个普通人的脚印。他与那些名人和富人在虚拟世界中享受着同等待遇,数据不会差别对待他们每一个人。
赵照对周奇的做法不敢苟同,他坚定认为:“我不能保证到时候那个意识是我本人的意识,这本来就是很玄乎的东西,而且说到底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的意识存不存在虚拟世界,并不重要。”
周奇扯了一下嘴角,没有反驳。
起初就有人建议,除非人们能从逝者本人身上学到某些品质,或者汲取某种精神支撑,获取某种价值或者意义,一般来说不应当在数字世界里“复活”每一位逝者。
但这个言论本身就充满了自相矛盾,若说只建议有影响力、有价值的人在数据世界“复活”,可对于个人而言,在他们心中他们的亲人或者挚友对他们的影响会比某些杰出人物对他们的影响更深刻。
而赵照担忧的是,到时候根据他的记忆,行为习惯所生成的数据人可能不是他本人的意志。
虽然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根据生前意识,记忆所生成的数据基本能与逝者生前保持一致,但还是有人与赵照一般,坚定认为他们是唯一的存在,数字人永远都替代不了他们。
林巧宜拿起手机看了眼,手指紧了紧,接着将手机放下来,反扣在桌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