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古地有点不解的是,为什么给他安排了一个马雅可夫斯基的姓呢,高尔基岂不是更好
路晓飞接着说:“咱们这个会,是在和俄国人正式展开工作以前开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内部会议。我把情况说清楚。欧战爆发,俄国人的注意力转向了西线,可是日本人要响应他们的盟友德国,近些日子来一直在远东地区增加兵力,现在依然在不断的增加中。俄国人与日本人之间已经必有一战,目前的态势是,日本人已经在诺门坎以南地区部署了重兵。就在一个月天前,双方发生过一次冲突,苏军及蒙古军队的一个联合骑兵师被日本人击溃。苏军统帅部感到兵力严重不足,又不愿意从西线调兵来远东,就向我们中央政府提出了由我们出人,他们出装备,最后以苏军的名义组织一场会战,打消日军的北进战略的目的。而作为回报,他们将在战役结束后,在原来的援华物资基础上,增加无息贷款,援建重型军工厂以及直接支援至少5个师的装甲力量等优惠条件。挑白了讲,是老毛子想用我们的人,来为他们在远东打一场胜仗震慑日本人,不过因为这对双方都有好处,中央政府也答应了苏方的请求。决定以我21集团军新5军为骨干,增加一些新兵组成这支总兵力为5万的远征军。各位所带来的军官将作为中下层的骨干军官。”
路晓飞说话的语速很稳定,不急不缓的,所有的人都听得非常的明白。根本的情况听起来也很简单。反正日本是共同的敌人,老毛子出装备,我们出人,联合起来干他一钩子。反正在哪里打鬼子都是打,还能捞到不少实际的好处。
当然古地和凌杳都知道,这场历史上早就应该发生了的战役对日本大本营南进北进的战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果当时苏联输了的话,日本人很可能就把战争的重心放到从东线向苏联境内进攻上面去了。那样在德日的东西夹击下,俄国人顶不顶得住可就难说了。而这个时候苏联垮掉的话,对我们的抗战事业显然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于情于理于利益,以那位李部长为核心的中央政府都不会拒绝苏方的请求的。落实到具体的部队调动上,尽管他本意上并不希望21集团军因此得到更多的充实,但是别的部队一来相隔太远,长途调动时间上不允许,二来21集团军是有可能乘机扩充,但是这一仗打下来,损失也不可能会很小。所以,权衡利弊之后,他也很快的做出了以新5军为主组建这支部队的决定。而从南北两个重要战区选派一些军官去,除了让他们了解学习掌握苏军的新式装备和战术外,到时候还会有一定的军官留在这支部队里,就算不能实际控制部队,至少能多了解一些情况,也算为以后做未雨绸缪的打算吧。
这些东西,路晓飞也都想得到。不过,当他听说选派的部队有古地的200师和凌杳的荣誉1师之后,他就有些偷笑了。
停顿下来喝了一口水之后,还是路晓飞接着说:“这场会战的指挥官,是苏军的哈拉哈河方面军司令古米廖夫将军,除了我方的5万人外,苏军还有2万人的步兵。作战还是以苏军为主,我同时兼任方面军副司令,主要做协调双方合作的工作。古地师长、凌杳师长和袁维绪参谋长,都是古米廖夫将军点名邀请到他的参谋部担任客座参谋的,欧阳辰师长任左翼集团军,也就是巴尔蒙特集团军的副司令,辅助王靖指挥部队作战。你们的部属,也会有具体的安排,我的秘书宋慧婷少校会给你们详尽的方案。”
古地偷偷的笑了一下,看来路晓飞把他的小蜜也带来了哦。
第二六五章 将在外
中方的前期会议开过之后,当天深夜,哈拉哈河方面军司令古米廖夫将军就邀请中方的将官参加了最新的紧急会议。古米廖夫将军此前在中国中央政府中担任苏联援华的军事顾问,不久前才奉调出任哈拉哈河方面军司令。他对侵华日军的状况和对中方的军事将领,都可以说是非常的了解。而古地凌杳等几位年轻有为的青年将领,就是他指名要求军政府借调给他做客座参谋的。
古地、凌杳和袁维绪都是作为方面军参谋参加了这一次的会议,米曜则担任了苏军装备部的技术顾问,路晓飞是方面军副司令,王靖是左翼集团军司令,欧阳辰则出任他的副手。这7位年轻的将领和苏军将领一道,对当前的态势和应对策略进行了讨论。不过,讨论很快就变成了争论。
争论的原因来自苏军参谋部制定的作战计划。古地几乎一看见这个计划就觉得历史在这里产生了一个巨大的bug,所以他忍不住在第一时间就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古米廖夫同志。”古地的俄语水平让人不敢恭维,不过这个极具苏联色彩的称谓倒是说得字正腔圆的。他的表情很严肃,因为他发现这个问题如果不赶紧解决,带来的后果将会非常严重。“我想请问一下,此次战役,我军共有多少辆坦克可以使用”
古米廖夫的参谋长,赫列伯尼科夫少将代替古米廖夫回答说:“在前期的战斗中已经投入的坦克有123辆,损失64辆,剩余59辆。刚刚从后方补充分配到各个步兵师的坦克总共有320辆,加上前面战斗留下的,总共有坦克379辆,另有装甲车230辆。计划配属给右翼集团军每个步兵师55辆坦克,50辆装甲车,配属给右翼集团军每个步兵师40辆坦克,25辆装甲车,剩下为数不多的坦克将作为预备队。这样的安排,可以保证我们的每个步兵师都有强大的火力支援,请问这有什么问题吗”
赫列伯尼科夫的目光透过厚厚的眼镜片直视着古地,他想这个年轻的将军之所以会对这样的安排提出反对,一定是认为右翼集团军的步兵师配备的坦克多于左翼集团军,而前者是以苏军为主,后者则是以中方的部队为主。而他同时也准备好了让他明白为什么右翼集团军步兵师配属的坦克要多于左翼集团军的原因。
不过他忘了古地并不懂俄语,当水易歌笙她现在的身份是高级翻译把赫列伯尼科夫将军的话向古地翻译了以后,古地说:“当然有问题,问题很大,后果很严重。”
赫列伯尼科夫于是开始滔滔不绝的说了起来,古地一头雾水,俄语水平比他略好的凌杳同样也是一头雾水。还是在翻译之后,他们才明白赫列伯尼科夫是在向他们解释,因为右翼集团军将在战役进入反攻的阶段作为主力部队率先出击,所以配输给他们步兵师的坦克才会稍微多一些。现在左右两翼的部队都是苏联红军哈拉哈河方面军的部队,司令部绝对没有偏重哪一方的意思。
“这才真是不打自招欲盖弥彰。”凌杳摇着头,小声的嘀咕了一句。
古地说:“不是这个问题。问题在于,为什么方面军要将原本在数量上出于较大优势的坦克分散到各个步兵师里。难道说苏联红军的部队就是这样编制的吗”
赫列伯尼科夫反问:“当然,这就是红军的编制,有什么不对”
古地说:“非常的不对。严重的不对。相当的不对。简单的来说,装甲兵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来使用,而不是配属在步兵师里使用。否则的话,这会严重的减低坦克部队的机动性,这种强有力的兵种如果跟行动缓慢的步兵混在一起,是会大大的降低他应有的威力的。”
古地快要晕了,诺门坎战役,正是苏联红军名将朱可夫装甲兵战术思想实践的胜利,也将苏军的装甲兵战术理论提高了一个层次。这里看来是没有朱可夫了,但是类似的理论竟然也没有吗如果苏军的装甲战术理论水平还停留在那种在一战中将坦克仅仅看做是步兵的支援火力的话,哈拉哈河方面军这几百辆坦克可就要被浪费掉了。
赫列伯尼科夫将军以一种明显带有轻视的语气,看着古地说:“马雅可夫斯基同志,请问你的部队曾经配属过多少辆坦克你了解坦克的真正作用吗”
“我顶你个肺啊”古地忍不住骂了一句,不用说这句话水易歌笙是不会翻译的。他只是把目光转向古米廖夫,说:“古米廖夫同志,我现在以一个参谋军官的身份建议,马上将配属给各步兵师的坦克集中起来,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