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中庸之道有,现在就有,让秦王政和豪门贵族联手杀了自己,然后在天上看着历史重演,看着帝国崩溃,看着天下苍生死于非命。
“你必须做出选择。”秦王政终于打破了沉默。
宝鼎没有选择的余地,他只能选择追随秦王政,秦王政已经把他逼到了不得不舍命追随的地步。
“我早就做出了选择。”宝鼎叹道,“恳求王兄马上立储吧,否则不待西南远征结束,恐怕我就要背上阴谋篡国的罪名,重蹈我父亲和成蛟的覆辙了。”
储君一立,宝鼎挟北疆武力篡位夺国的难度无限制增大,用这种借口诬陷宝鼎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减小,而扶苏以储君的身份镇戍山东,遥领燕南封国,其实力在短短时间内会骤然膨胀。扶苏是储君,是大秦未来的君王,他的实力的膨胀,对增加和维护中央的权威有难以估量的好处。
本来扶苏不过是一国封君,功臣们可以借助他的力量,与其一起胁逼咸阳分封诸侯,但扶苏一旦被册立为储君,形势顿时颠覆,扶苏的力量随即为中央所用,扶苏可以联手中央一起压制功臣们,帮助中央控制地方。
秦王政略略皱眉,然后轻轻摇头。
宝鼎骤感窒息,一股怒火冲天而起。立储难道就这么难你为什么就是不相信我难道非要逼得我和功臣们大打出手,两败俱伤,你才出手但那个时候形势已经变了,你未必还有能力控制已经失控的局势。
=
=
=
第一卷 崛起 第411章 利之所在
第411章 利之所在
宝鼎请秦王政立储,其所立储君不但镇戍山东,还遥领封国,这等于大大增强了储君的实力。
在宝鼎看来,储君实力大了,既有助于增加中央的权威,增强对地方的控制,也有助于他自己通过储君之力来有效控扼中原和两淮,再加上他对江南的控制,那么宝鼎可以从战略上达到把北疆强悍武力所造成的威慑传递到大河流域和大江流域的目的,继而对功臣们形成间接压制。
但这一战略对秦王政来说就是个威胁了,一个让他寝食难安的威胁。宝鼎已经拥有北疆,假如再让他把手伸到山东和中原,将来再加上江南和岭南,那宝鼎的实力太可怕了。可以想像一下,假如宝鼎利用蓼园的巨商富贾和本势力的地方官员等各种公私渠道,从河北、山东和中原等地获得粮食以缓解北疆的粮食危机,那咸阳还拿什么钳制他
秦王政不会相信宝鼎的誓言,兄弟两人的合作是以利益为基础,一旦这个利益基础不存在了,双方还有合作的可能吗
另外,最让秦王政担心的就是储君和功臣们联手胁逼咸阳宫打开分封之门。
谁敢保证储君不会与中央对抗所以,秦王政认为,如果立储,储君就一定要在咸阳,而且其实力要得到有效控制。如果储君的势力庞大到可以抗衡咸阳宫甚至凌驾于咸阳宫之上,那储君还是储君吗如果储君和功臣们联手,而宝鼎又倒戈一击,大秦的王统肯定要更替,秦王政肯定要灰飞烟灭,而更替了王统的大秦因为政局上的剧烈动荡,还能守得住“法治”的堤坝吗“法治”的堤坝一旦崩溃,分封诸侯必然成为现实,于是大秦陷入分裂和战乱。
宝鼎主张即刻立储,是从他的立场和利益出发,而从秦王政的立场和利益出发,目前显然不具备立储的条件。
兄弟两人不欢而散。
=
宝鼎并没有就此放弃,立储的事情关系到他自身的存亡,他不得不全力以赴。
宝鼎主动邀请琴氏家主隗清,由她从中斡旋,让后宫的怀德夫人和右丞相隗状务必鼎力相助。怀德夫人和隗状一直在为扶苏立储的事而殚精竭虑,现在得知宝鼎要利用这次机会全力以赴帮助扶苏上位,当然是喜出望外。
不过宝鼎有交换条件,那就是熊氏外戚必须继续控制荆宛。荆宛是熊氏的根基之地,东南熊氏走了,到西南去东山再起了,但留下来的力量不能给别人,关中熊氏可以趁此机会出京,代替东南熊氏继续控制荆宛。
宝鼎若要长期控制江南,控扼岭南,必须得到荆宛的支持,但以宝鼎目前的处境,不可能再拿到荆宛的控制权,而楚系是控制荆宛的最好人选,秦王政不可能不考虑这一点,所以宝鼎拿出了这个建议,让关中熊氏出京,这符合秦王政的心意,让关中熊氏控制荆宛,这符合楚系的利益。
怀德夫人和隗状已经知道东南熊氏要去远征西南,以开辟西南之功东山再起,此策对楚系的好处不言而喻,但问题是东南熊氏一旦离开荆宛,楚系再想拿到荆宛的控制权就难了。秦王政肯定想控制荆宛,宗室、老秦人上次利用东南熊氏全面“隐退”的机会也已经把自己的势力渗透进去,为了争夺这一地区的控制权必定有一番争斗。现在宝鼎要与楚系联手夺取荆宛的控制权,这对怀德夫人和隗状来说是个大大的惊喜。
但合作归合作,双方的关系却没有因此而改善,彼此间的裂痕也没有因此而得以弥补。
=
宝鼎又与太尉公子腾、驷车庶长公子豹等宗室重臣商量。
王统继承关系到国之存亡,但秦王政十三岁继位,到现在二十多年了,就是不立储,这在大秦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事情。过去昭襄王在太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