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开始遣返工人(2 / 2)

要知道阿三现在能在边境跟我们闹腾,苏联是支持那边的。

西方封锁,苏联现在也差不多封锁,只是没公开而已。不援助一些项目技术,那不叫封锁,贸易直接停止跟封锁有什么区别。

我们国内已经建设完成的坦克厂,在生产方面已经不是技术问题了,只是买不到需要的特殊钢材,也停止生产了。

曙光无线电合作社跟昌城汽车厂的技术人员共同研发的磁带录像机,用的是特殊的塑料膜。研发的时候用的倒是不多,材料是从香江那边的商人算帮忙的性质转卖给这边的。

香江也没有那种塑料膜生产厂,在香江现在主要是加工。材料都是外地进口,香江连粮食都没有多少产出,别说一些产品的原材料了。

所以江成在广州那边这次待的比较久一些,他在帮忙联系一些合作商,能不能想办法从西方弄到能达到要求的塑料膜。

价格贵就贵一些,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磁带录音机制造出来的话,绝对有海外市场。先制造出来高价卖了再说,然后边出售边寻找可替代品。

但是这还并不是江成想要的,目前只是单纯的制造了磁带录音机,还没制造出可播放磁带的收音机。

就是在汽车上可以接收广播,但要是接收不到广播或者不愿意听广播的内容,就可以播放磁带了。

简单来讲就是收录机了,这种功能的设备,在初期成本不便宜。

从广州回来后,江成正好得知苏联撤离所有专家的消息。

而且单方面中断了很多技术资料供应和答应的设备供给,就这样的情况下,还不能视为违约,中断之前的投入费用都得照给。

比如上亿建设的洛阳四大制造厂,弄的不上不下的,损失不知道多少。丹江口水电站直接停工,很多建设完工厂,职工都招了不少,就等一些设备进厂的,直接蒙圈。

本来大炼钢的盲目扩张建厂就导致一批工厂缺乏原材料面临停工,还有很多因为材料和技术不达标的工厂也停止了生产。

这次加上苏联的专家全部撤离,无法投入生产的工人实在太多了。而粮食又紧缺,精简城镇人口终于开始了。

有编制工作的并不是铁饭碗,那些完全没有产能损失的企业,直接解散,预计半年内精简一千万城镇人口。

也就是说没有用的企业工厂,招的所有工人,农村来的工人回农村去,取消城镇户口,不给定量吃了。

城里户籍的工人,等于是失业了,很多城市开始出现不少的失业城镇人员。

而昌城汽车厂倒是没在精简企业范围内,主要是上面还没有进行一刀切。等真正的政策出台,那就是五八年之后进入城市的农村户籍人远,全部在精简范围内。

到时候江成那些叔叔和姑姑的子女都得回农村,但就算是那样,能提供出来的岗位,也无法消化掉城市待业的工人。

在大炼钢没来之前,其实城市就消化不了本身城镇的待业人员。按照一家五口计算,平均五口人大概只有一个半的人有正式工作。

这两年到处建设工厂,大部分地区除了老人还孩子,基本上谁都有工作了,否则也不会从农村去招工。

风头过后,光这两年进成的农村户籍人员撤回去也不可能消化掉这样多。

要不了一年的时间,工作指标又要值钱起来,甚至高于五八年之前。因为援建的项目撤出来很多工人,今年精简一千万职工只是一个开始。

“老江,你那三叔家的儿子真倒霉。三个儿子,有两个儿子进了没效益的厂,被遣返回公社去种地了。”

谭雅萱挺着大肚子,幸灾乐祸的笑着对江成说道。作为夫妻自然是同仇敌忾,江成跟江云堂那边的关系不好,知道江云堂的两个儿子被遣返回去了,自然是高兴。

“种地怎么了,你还看不起种地的呀。他们也算是赶上时代了,起码在城里还挣了两年的工钱。”江成也是笑着说道。

在城里干了两年活,江云堂的儿子儿媳多少存到了一些钱。

而且遣返回公社,单位还会给这批人发放三十斤的口粮,当是让他们再领了一月的定量。

回到公社后,这批人没有什么工分换粮,也有政策补助,可以钱买几个月的统销价格粮。这样一来起码三四个月依然是不愁吃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