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风起大同(1 / 2)

大明王朝1627 一橛柴 1851 字 1天前

第180章风起大同

大同镇往聚落所的官道上。

边塞的风已经带上了刀子般的寒意,卷起尘土,掠过光秃秃的树权,发出鸣呜的声响。

天色尚早,太阳懒洋洋地挂在天上,光芒有气无力,驱不散这天地间的萧索与严寒。

就在这片沉寂之中,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如同一道滚雷,踏碎了清晨的宁静。

一队精悍的骑兵出现在地平线上,他们身上的甲胄在微光下泛著冷铁的光,卷起的烟尘如同一条黄龙,直扑官道旁的一座小小的急脚铺。

「吁—」

为首的亲兵勒住马缰,动作干脆利落。

他翻身下马,从怀中掏出一份盖著火漆的公文,大步流星地冲进铺子。

不多时,一名铺兵奔出,头插一道翎羽,便往东边跑去。

队伍中,一名身著飞鱼服的少年将军也翻身下马。

他看起来不过十九岁年纪,正是锦衣卫指挥佥事王世德。

他没有理会那远去的铺兵,而是径直走向急脚铺旁一座新立起来的木制高台,仰头大喊:「来活了!来活了!给老子滚出来。」

喊声中气十足,穿透了风声。

高台上立刻探出一个脑袋,紧接著,台子底下也钻出一个人来,睡眼惺忪地揉著眼睛。

王世德将手中的信封高高举起,朗声道:「甲级烽火,十七个字符,速速发报!」

底下那人一听是「甲级烽火」,一个激灵,瞬间清醒过来,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忙伸手接过,点头哈腰道:「好嘞王头!马上就办!」

说罢,他抓著木台侧面垂下的软梯,三两下便敏捷地攀了上去。

片刻之后,木台顶端升起一面巨大的红旗,迎著寒风,八字形挥舞了片刻。

十余里外,另一座同样的高台之上,似乎也有微弱的旗帜在舞动,只是肉眼难辨,看不真切。

旗语通报完毕,高台上的悬臂开始缓缓转动,摆出一个个不同的角度,将十七个字符一一打出。

护卫的骑兵早已呼哨一声散开,在周围百步之外布成一个松散的警戒圈,懒洋洋地注视著四周。

蓟镇总兵马世龙,大同巡抚张凤翼,大同总兵渠家桢三人,也早已下了马,静静地站在一旁,看著王世德有条不紊地指挥著这一切。

马世龙不著痕迹了扫了其他两人一眼,等到王世德料理完一切,这才开口问道:「王事,这千里电光传讯台」————当真能一日之内,便将消息往返京师?」

王世德一拱手,年轻的脸上洋溢著自豪的光彩,笑道:「马都督,弟兄们私下里都叫它电台」,倒不必说什子千里电光,忒是拗口。」

「您这份奏报,十七个编码,一路传到京师,最多两个时辰。」

「若是陛下即刻批覆,申时末,您就能收到回信。」

「两个时辰————」大同总兵渠家桢饶有兴致地打量著那座看起来有些简陋的木台,啧啧称奇,「此法脱胎于烽火传讯,却又远胜于斯。以悬臂示形,以千里镜观之,环环相扣,真是天才之想。」

一旁的大同巡抚张凤翼抚著胡须,亦是感叹道:「边情警讯,此法果然犀利无匹。两个时辰到京师,那若是要传到山西镇,岂不是更快?只可惜,寻常公文动辄数百上千言,却是用不上这等利器了。」

王世德自承袭父职以来,便一头扎进了这电台体系的构建之中。

此刻听到众人夸奖,与有荣焉,那股子少年人的分享欲再也按捺不住。

「张抚台此言差矣!」

他忍不住挺直了胸膛,声音也高了几分。

「传信之速,一看距离,二看字符。距离越远,中转台次越多,自然越慢。

字符越少,每一台的传递、记录、核验便越快。」

他一字一顿地念道:「譬如,插汉,五万,寇,大同」。」

「诸位请看,如此一条军情,七个字,四个编码,加上发报人、接报人、时刻、警讯等级四个标准编码,拢共也不过八个编码!」

王世德举起一个手指,笑道:「一个时辰,一个时辰便能摆在陛下的案头!

「」

张凤翼微微一笑,还待开口说些什么,王世德却已是满脸涨红,激动地抢著说道:「事实上电台效率远不止如此!这电台之法,日新月异,简直一日一个样!」

「我出京前,听司里的匠人说,若千里镜的镜片打磨之法能再精进,使得观望之距倍增,则台与台之间的距离便可拉远,中转次数亦可减少,速度自然倍增!」

「还有那编码之法!陛下亲授长短编码」之妙。言常用之字,当以短码代之,生僻之字,则用长码。如此一来,寻常军报公文,字符总数便可大大缩减!」

「更有甚者,说各处常用之字词本就不同。京师常用部议」、上谕」,边镇常用入寇」、三万、五万」。若能因地制宜,分设不同码书,则效率又可再上一层楼!」

王世德越说越是兴奋,神采飞扬。

「如此多番叠加,,再过数月,大同警讯传至京师,或许只需一炷香便可!」

一番话,说得是滔滔不绝,神采奕奕。

可对面的三位封疆大吏,却听得是云里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