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朱由检想明白了!巳日乃革之,起飞!(2 / 2)

大明王朝1627 一橛柴 4178 字 4天前

「可到了如今,山东司兼管盐税,贵州司兼管关钞,云南司兼管漕运,北直隶划归福建,南直隶划归四川————」

「堂堂大明财部,何以变得如此荒谬可笑!」

朱由检盯著郭允厚,一字一顿地问道:「郭卿,往朝之时,常有计相」之称。你可觉得,如今这户部尚书,还可称之为「计相」吗?」

郭允厚满脸苦涩,涩声道:「国朝之财税,十入之中仅二三归于户部,臣——

——何能称之「计相」二字。」

「朕说你是,你就是!」朱由检的声音斩钉截铁。「大明计相郭允厚,接令吧!」

郭允厚浑身一震,沉默片刻,随即用尽全身力气,肃声应道:「臣————

在!」

「朕今日,予你户部三事去办!」

「其一,曰「改制」!」

「以一司,专管天下各省钱粮,互通有无,统筹调度!」

「以一司,专管天下度支,量入为出,预决浮沉!」

「以一司,专管九边兵饷,按期足额,杜绝克扣!」

「以一司,专管新政财税,独立核算,以观成效!」

「以一司,专管天下粮仓,清查虚实,以备荒年!」

「其余漕运、盐税、商税也各拆司合计,莫要再如现在这般混混沌沌,一塌糊涂!」

「既然历朝历代都在改,就不要谈什么万世不易的祖制!踏踏实实,按最正确、最有效的法子去改!」

「此事,可能办得?!」

郭允厚只觉得胸中豪情万丈,大声道:「回禀陛下!户部,办得!」

「其二,曰开册」!」

「凡天下州县府衙,九边军屯,各处军镇,沿途边备仓,其征税几何,起运几何,民运、京运各几何,留存几何,用于何处,可有交付凭证!一并开册合计!」

「边远者,每季一报!近处者,每月一报!」

「年底汇总,凡赋税拖欠者,一并造册递交吏部、司礼监,会同考成,一体处置!」

「此事,可能办得?!」

郭允厚深吸一口气,只觉得肩上担子重如泰山,但他没有丝毫犹豫,咬牙道:「户部,办得!」

「其三,乃最重之事,曰「严选」!」

「北直隶新政,如白纸作画,行事最为便宜。」

「然天下其余十三省,世情不同,简繁不一。」

「著令户部牵头,吏部、都察院辅助,考选当前各省左布政使,定其优劣!」

「尔后,由六部九卿,会同举荐能臣干吏,汰劣选优,奔赴各省,严催完赋i

朱由检的语气变得无比认真。

「此事之难,尚在北直隶新政之上!所选之人,非有地方政事经验、雷霆霹雳手段者不可!」

「所催赋税,不当从生民而出,当从胥吏手中而出!从那层层盘剥的陋规之中而出!」

「其难、其险,堪称新政最要!是故,朕之加赏,也最重!」

朱由检缓缓站起,环视所有人,一字一顿道:「凡能清理一省赋税,而不致生民疲敝者,视地方不同,加红十道到二十道不等!」

此话一出,整个大殿瞬间骚然!

二十道?!

五分之一个伯爵?!

无数大臣的呼吸瞬间变得急促起来,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中都燃烧著名为「野心」的火焰。

之前的北直隶新政,官员品秩全都不高,最高的知府也不过正四品而已,大部分朝中重臣,几乎都难以加入。

最高的直隶总督一职虽好,却只有一人,这蛋糕实在太小了。

可眼下这布政使,是从二品的高官!

这几乎是为在京的所有高品级官员,量身打造的一条登天之路!

只要干得好,明年就是板上钉钉的六部尚书,甚至是入阁拜相!

十三个省,十三个机会!

这简直是————天子为他们特开的龙门!

朱由检却不管各人反应,只是死死盯著郭允厚,一字一顿地问道:「此事,户部,可能办得!」

郭允厚心潮澎湃,激动得无以复加。

改制、开册、考成天下藩台!

这才是计相!这才是真正的天下计相!

他猛地一揖到底,用尽全身力气道:「启禀陛下!此事,户部,办得!!!」

「好!」

朱由检放声大笑。

「新政诸事,已全然开列。朕最后,只说两件事。」

他站直身体,将宝剑拿回,重新挂回腰间。

殿中群臣见状,也纷纷收敛心神,纷纷站起。

「其一,各人散会之后,自去高时明处领取令书。」

「令书之中,有所列各项事宜的详细说明、目标、期限,以及最重要的一各项任务所设加红道数!」

「其二,则是朕对各位的,最后一次劝诫。」

朱由检的目光变得深邃而冰冷。

「自朕登基以来,能言国事者少,弹劾攻讦者多。」

「各人背后是谁,门生故旧、籍贯师承,朕的案头上都一一在列,只是不欲多言罢了。」

「忠奸难辨,人心难明。」

「朕什么都不看!」

「只看事功!」

「只看事功!」

「只看事功!」

他连说三遍,声震屋瓦!

「能为国清理一省妖氛者,为伯爵!」

「能为国操练五万精兵者,为伯爵!」

「能为国经理百万岁入者,为伯爵!」

「功、名、利、禄,朕无所不有,无所不赏!」

「谁人若还在犹豫观望,首鼠两端,那便干脆自请回乡,为朕省些口舌!」

朱由检顿了顿,语气稍缓,却更显意味深长。

「朕,等著看你们亲自呈上的经世宏文,而不是如今日这般,由朕来一个个点明发落令书。」

「言尽于此,各位,好自为之。」

说罢,朱由检握著剑柄,再不看殿中一眼,直接转身,大步流星地向殿后走去。

此时,殿外的天空已然全黑,殿内烛火通明,摇曳不定。

昏黄的烛光,照耀在每一位大臣的脸上,将他们各异的神情拉长、扭曲,或激动,或贪婪,或恐惧,或沉思,宛如一幅光怪陆离的群魔图。

啪!

锦衣卫一声清脆的鞭响,惊醒了众人。

殿中群臣,无论阁臣部堂,勋贵武官,齐齐离座,对著那道消失在黑暗中的背影,轰然跪倒。

山呼海啸之声,响彻紫禁城的夜空。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一」

作家的话写不下了,沃日————写这里了。

霍维华今天这场「海瑞式」表演,其原始史料做了挪用。

原始史料来自:崇祯三年八月二十六日,兵部尚书梁廷栋的奏疏。

原文我就不贴了,总之比本章骂得还精彩。

我本来的推演写各种改革、反贪、清丈是很小心的。

老是担心有什么文官集团、地主老爷、宫中刺客、辽东军头来夺朕狗命。

后来越看史料,越发现,我这算个屁。

历史上甚至有文官说赋税征收太急,可以让有钱人先帮穷人垫付!你敢相信吗?!

原谅我占用付费字数贴史料哈,这是我这本书第一次这么做,因为实在太震撼了,而且这个会决定我未来的写作思路。

崇祯四年九月三日,总理河道朱光祚:

因预征新饷累及百姓,请求为富民倡义先输的办法以缓解贫民不足,并举江陵已行旧事上言。

江陵一百二十五里计三分辽饷约五千余两,截长补短以百里算一里当征五十两一甲当征五两。

当时县令周瑞豹入勤戒行部文方到急措甚难,臣以身为倡计该四年分条折优免助饷银二十五两尽数先完作为五甲。

但有粮多如臣者劝之相和不必全完,只一人预纳五两准一甲之数,甲有十人十甲完矣,有百人而十里完矣,推而广之数十百金多多益善,约数百人四五日内遂可终通县预征之事。

县令仿而行之饷集而花户无扰,非代人完纳也。不过于应完之粮早交数月,有四便焉:一免官府催科,二杜衙差勾摄,三省新里排债息,四便穷乡单户鸡犬得宁。(这句是说在江陵县,已经推行过了。)

假令此法通行满眼皆为好义之民,即宇内不见有预征之苦,所谓宽一分缓一日民亦受一分一日之赐者此也。

皇帝认为其得通融之法很好,令户部通行申饬,奏章下发。(朱由检这个推广方式,和不推有什么区别?)

臣民莫应。(果然,结果就是没有下文。崇祯的工作方法和执行率啊————

唉,真是没眼看。)

如果换我来做,我会给这些代交的富户一些利益、荣誉、机会,并把这事情加入考成,然后选地方试点等等等。

然后派出十八路线报,多方面全方位去验证事情是不是真的做到位了。

而不是和崇祯这样,「令户部通行申饬」。

崇祯甚至还对周延儒所说的「古代有罗雀掘鼠而军心不变者,现在为何动辄鼓噪。」深以为然。

真他妈的是神了,没饿过的富二代就是不一样。

哪怕朕(永昌帝)没有任何攀科技树的行为,只靠做事方法和这种正常的人情洞察,也能把崇祯吊起来殴打啊。

大明死于小冰河期,死于整个王朝末世的腐朽,也死于崇祯的能力和性格——

至于评论区有人说去辽东查帐,会有刺客小队,军头会投降后金。

解释一下~

从天启元年到天启七年,一堆人查过帐,别管最后查出了什么蛋,但这其中被罢职免官入狱的军头几十个都有了。

哪个文官死在查帐路上了?哪个军头去投降后金了?

事实上军头们的做法是,派出亲信,常驻京师,把钱给得饱饱的,消息拿的足足的。

然后真来清饷,大家坐下来好好谈谈,各自分润一下,然后搞一些倒霉蛋丢出去。

这才是一个正常的,理智的官场世界的逻辑。

说白了,1627年,大明的威望真的还在,大家贪归贪,但是中央政府生杀予夺的权威是仍旧在的。

所以,我正式宣布~

主角朱由检想通了~

以后行事真的就是巳日乃革了~冲冲冲!

以后不会写「主角要干什么却因为这或那的不能干」。

除了说上来就要废科举,上来没有任何铺垫要全国清丈这种还是要慎重。

其余的反贪、吏治、清饷、加税,只要是正常大明世界认知内的,都会直接去做了。

只会写「主角想干成什么样,却因为贪腐、吏治,最后背道而驰,或没能达到目标。」

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搞好人心,定好赏罚,一路杀杀杀,再加上利益调配,结果终究是好的~

总之,放开主角的枷锁。

以后我写反派,只写一些「道德反派」,例如刘宗周。

或者是「底层反派」,例如日之后,仍然不知悔改的官吏。

但那种处心积虑,不管自家利益,非要、硬要、就是要去对抗新政的,甚至是不顾自己仕途,要搞什么「倍之」的,我基本是不会写了。

我问遍官场朋友,就TM没见过官场里面有这种神奇的人物。

最多就是软性对抗,拖延等等而已————

还倍之,倍个毛毛虫啊,不想升官了?不想发财了?你抱的那个大腿身上没背KPI吗?他同意了吗?脑子有洞洞全是。

(这里的倍之是说,他故意用倍之来破坏新政。那种为了政绩努力乱搞,搞出事的,贪官污吏继续加码榨取的不算哈,这种我还是会写的,这也是正常的政治现象。)

凡事都要讲究利益,都要讲明白得失。

在中央死都要推某个政策的时候,去做倍之不如去看看自己的增量在哪里。

更别说什么南直隶地主造反————

崇祯十七年那个王朝末日的样子,江南还是乖乖在交税,也没见江南反啊。

越是有产之人,就越是软弱。

无产的陕西汉子,可比什么辽东军头,南直隶地主要猛多了。

如果还是觉得我写得太过不合逻辑,其实可以换个思路~

把我这本书当爽文看就好了哈哈。

最后放个【脑子寄存处】在这里~

算了一下,大概吃了你们一千七百字的VIP字数,后面会找时间还你们一章免费的~

朱由检,有债必偿!不必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