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 执鞭(1 / 2)

“送太上……陛下回宫。”

或许是口误。

公孙弘声音落下。

玄武阙近,人人眼观鼻、鼻观心,神情却是一个比一个精彩。

刘彻再也忍不住了,不无讽刺道:“公孙丞相?”

“臣在。”

“朕曾以周公类汝,尔修公羊《春秋》,可有过扪心自问?”

元光五年,公孙弘再度入朝为官,以“凭才干任官职,不听无用的意见,不制造无用的器物,不夺民时妨碍民力,有德者进无德者退,有功者上无功者下,犯罪者受到相应惩罚,贤良者得到相应奖赏”这八条治理百姓的根本方法对策。

又以“和”解释上古治世,言“仁”、“义”、“礼”、“智”为治国之道不可废弛,应“顺应天道”才是天文、地理、人事的法则作为对策结尾。

公孙弘,被钦点为一百余位贤良头名,于金马门待诏。

待诏金马门后,公孙弘自动上疏,言当朝因“吏邪”而至“民薄”,又使“邪吏”行“政弊”、用“倦令”治“薄民”,以致百姓不得教化,故而天子虽在先圣的位置却不如先圣时期的治世。

并盛赞周公旦辅佐成王治化之功,而周公时期的治世也当是当今天子的志向所在。

明德慎罚,以礼治国。

刘彻一度将公孙弘视为当朝周公,在短短数年中,擢左内史,进御史大夫,最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布衣之身,进位大汉丞相,还褒以列侯。

君臣至此,刘彻就不明白了,公孙弘为了那么个太子太傅之位,忽然就翻脸了?

如果说是公羊、穀梁学问之争,公孙弘宁死不愿异端上位,难道现在整个儒家都要毁灭了,就是公孙弘想要的吗?

掀翻了天子,毁灭了学问,忠、义,公孙弘对得起谁?

“回陛下……”

公孙弘以此作答开端,连刘彻都为之恍惚,似乎老丞相从入朝为始,就未有改变,可是,为什么一切都变了呢?

公孙弘迎着龙目,不避不让道:“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俯仰之间,无愧矣。”

以圣人之训,表明心志。

世人皆知“大一统”、“三世说”、“华夷之辨”、“通三统”、“张三世”,是公羊要义。

鲜有人知,公羊学中,改制和革、命亦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演进,政治制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

如果统治者不能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制,那么万民就有权起来推翻旧的朝廷并建立新的朝廷。

一直以来,他都在完整践行着公羊义理。

扪心自问,俯仰天地,无愧于心。

而这义理,显然不是陛下能接受的。

初为大汉丞相时,大汉天子已然在位,他没得选,而且,他老了,没有改变天地的心力和气力。

苍天眷顾,把太子送来了,少年的朝气蓬勃,少年的锐意进取,少年的开阔胸襟……等等,深深地影响力垂垂暮已的他,所以,他愿意放手一搏。

结果,是好的。

过程,他跟随着太子,解决了学问的异端,解决了腐朽的本学,甚至解决了公羊学中不够激进的人事。

他跟随着太子,解决了国库的空虚,解决了盛世的虚假,解决了天下的盗情……清明政治、开疆拓土、造福百姓……如果说周公旦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七年人臣,不世之功,而他、公孙弘,连七年都未用,就有了当今的大汉盛世。

更关键的是,西周武王薨逝,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殷贵族武庚和东夷反叛,掀起三监之乱,周公亲自率师东征,平定叛乱,与此时此刻,何等的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