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夺得了战马。这些人很快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我们看不到他们在干什么,但从院子里人呐喊与马嘶鸣的声音判断,项玉虽然还没有能冲出敌人的包围,但已经扰乱了敌人的阵脚。
我让张心与陈可茜藏好身体,然后顺着墙跟摸到门前向外观望,发觉先前像铁桶一样围着院子的马车阵已经松动,他们像被一块磁石吸引着,朝一个方向涌去。
我探头到大门外,看到项玉带着三骑人马已经逃到了村子的大路上,正一起朝西面狂奔而去,后面跟了一大串马车和骑兵,我急忙招手示意,让张心与陈可茜过来。
我们三人见已经没有对方的人,很快跨过院前的大道,没入了村前长满庄稼的地里。
当我们进入一片小树林,躲到一块石头后,再往村子里看时,一小群士兵冲回来,开始了毫无差别的屠杀。他们撞开大门,肆意杀掉所有的人,抢夺任何有用的东西,然后一把火点燃村子里所有的房子,扬长而去。
很快,村子就成了一片火海,在火海中,不时有挥舞手臂挣扎的人影,但是,他们却无法发出声音,大火“哔哔剥剥”的声音掩盖了一切,仿佛那里只有火。
第二十六章 火燫枪老套路
更新时间201264 6:46:42字数:2641
天已经完全亮开,火光渐渐消失,浓烟也开始变淡,眼望着那群人离开,我们才敢从树林里出来。当我们偷偷摸进村子,眼前的情境将我们惊呆,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无数的尸体,男的,女的,壮年的,老年的,年少的,除了他们身上流出的血还带着红色,其余全都面目全非。
突然我有些感悟,历史中见不到完整的尸体,也没有血腥味,那是因为尸体已经被历史的大火烧焦。
我们没敢继续看下去,而是又回到树林里,现在,我们已经身无长物,何去何从,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看看四周连绵起伏的大山,看看无边无际的绿色山林,在这里,是不是只剩下我们三人呢我们是再找个人多的地方还是留在这个已经没有其它人的地方呢村子外围已经种好了各种庄稼,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就可以收获它们,让它们支撑我们接下来的日子。但是,让我们留下来,占有那些尸体的劳动成果,我们的心里又感觉如此的恐怖。如果我们要留下来,处理这些尸体是必然的事,任谁,包括我,都不可能长期生活在一个满是尸体的村子里。
最终,我们还是决定留下来,不过,我们不能呆在村子里,而是利用村子里没有烧尽的木头和树林里密密的树干搭了两间离地不高的破树屋。说是屋子,那还是有些勉强,因为它只是有一个草盖的顶,四壁是一些随意堆码起的树枝。实事求是说,虽然我们的知识超过当时所有的人,但建房子的本领绝不会高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
我们暂时没有设床,只是在地上辅了厚厚一层干草。我们本想到村子里找一些没有烧完的被子,但却一无所获,最后只好打起干草的主意,如果太冷,我们可以钻到草堆里。陶器我们倒是找到好几个,正好能派上用场,我们交由陈可茜保管,并让他到小溪边洗涮干净。
看看我们的事情处理得差不多,良心还是提示我们不能置那些尸体于不顾,因为我们已经发现有动物找到了这个食物丰富的地方。因此,我们搞了个计划,每天就地掩埋十具以上尸体,虽然可能会花很多时间,到最后尸体已经不用我们掩埋,但这个工作一定得做,否则我们留下来绝不会心安。第二天,我们很顺利地超额地完成了任务。想不到正是因为我们的心地善良,好心有好报,我们居然在一间垮塌的房子里找到了一些粮食,这是大半缸高梁,足有二十几斤。我们饱餐了一顿,于是更坚定了完成计划的决心。
有一件事,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想问,但却都不愿说出口,我们的希望在哪里我们要这样坚持多久我们只顾埋头做事,只要能生火,就能有吃的,不管是光吃粮食还是蔬菜,心里再慌,没有一个人提及我们的将来。
几天后,我们在村子里寻找需要掩埋的村民尸体时,找到更多的可用的东西,粮食、织物、器具等。我们还花大力气将一个完整的石舂抬到“家里”,用它来舂了一回米。
有一天,我们在曾经住过的那个大院子里,找到了一块生铁,这引起了张心的极大兴趣,他说他总算找到了文明的曙光。这下我们有的忙了,张心要将这块生铁作为一个良好的开端。如果我们能回到我们的时代倒不用说,如果不能回去,我们就要从这块生铁开始,创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
不知道这应该叫人之常情还是落了俗套,反正张心跟很多网络上穿越小说的主人公一样,想造一支枪出来,就算像项玉一样的体能与武功,也难以抵挡枪的威力。就像如张心一样的文弱,只要有枪,就能战胜时下最具攻击性的任何男人,这个道理谁都能够明白,虽然我并不主动支持,但也并不反对。
按照张心的设想,要做一把完全意义的枪,有很大的难度,首先是没有相应的加工工具,也就是说,不管是枪管还是扳机,要做到相对的精密,并不容易。但要做一把火药枪,特别是靠人工点火的火燫枪,却并不难,只要有火药与铁沙,有枪管。铁沙可以自己制作或用小石子代替,火药只能到城里去买,实在不行,可以自己试制,枪管就可以靠这块生铁锤炼。
不过,当我们对方案进行详细设计时,遇到的问题却难住我们,因为我们已经习惯在遇到问题时直接到网络上查询,但现在我们手头上并没有网络。也许一些在我们的时代还算比较前沿的材料我们都比较了解,甚至能较为详尽地回忆起制作的方法,但对一些古老的基础性的东西,知之却甚少。这方面陈可茜算是我们中的行家里手,她对于如何将铁变成钢也只知道在里面加一些生石灰,但到底如何加,加多少,她却无法说清楚。张心虽然算得上少有的知识全面的人,但对此也只能与我一样,算是一无所知。要说,我倒是知道生石灰的生产,也就是将石灰石放到一个窑子里烧。这个时空里有没有石灰呢,我们也看不出来,这是个较为边远的山村,看不出村民的建筑用过石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