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胡音,有远嫁之悲;屈原以忠信而遭谤疑,存离骚之愤。
出巫峡入大宁河,驾扁舟进小三峡,两岸青山连绵,河中碧波清纯。与长江之水渭然而辨清浊;共大巴山脉悄然而见突兀。足见天成丽质之秀妍,乃佳人未出闺阁,少遭风刃霜剑之浸y,风姿柔骨尽显红颜;自然美景之真纯,恰同学正当年少,未经浪欺雪凌之肆虐,春色风华透显英姿。故而有人江上叹曰:大三峡老矣,已当临终辞世之日;小三峡少也,正当另辟捷径之时。如是新旧交替,而江山新姿代有,人间风骚世传。
舟出巫峡,而入洞庭,八百里湖面尽收眼底,万千种风情杳然遁迹。阴沉沉霪雨霏霏,空蒙蒙斜风习习;天水一色,茫然不辨东西:愁情万钟,油然潜入心头。冒雨登岳阳名楼,凝眸赏天下至文。
前辈先贤,怀江山兴亡之忧患,留春秋传世之笔墨。雅志负青云之上,正气透竹帛之背,足可撼天地而泣鬼神,铄古今而震聋聩。使我辈汗颜,愧对先人焉。临槛观景,唯见游人芸芸;凭栏远眺,渐觉君山楚楚。高风亮节特立风雨,人杰地灵独步惊涛。青山耸立,破雾横空;白浪滔天,大泽飞龙:后人当效范文正公,以壮前贤风骨;
吾辈应续岳阳楼记,以彰千古文胆。噫天公应有意,江汉岂无情,既然前有古贤立天地,何不今生健儿砥中流唯愿前赴后继成一统,怎悲水澄宇廓不一色
尾声
204
古都市闷热的夏季,令人感到窒息。一道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穹,天际仿佛被撕裂了一般。随着沉闷的雷声,大雨滂沱,第五次洪峰即将到达,古都市长江江段抗洪前线告急。
a省沿江两岸的百万军民筑成了一道坚固的抗洪大堤,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堤坝,惊涛拍岸的轰鸣声震撼着战斗在江坝上的每一个人。他们已经死守了七天七夜了,死守江堤的命令使郑东和他所带领的a省出版系统抗洪抢险大队感到了肩头责任的重大。
大雨夹着狂风还在下着。穿着雨衣,打着手电,扛着沙包的人群涌上江堤,水位在急速地上升。上游来的洪峰有如狂奔的野马呼啸而来,浸泡在江水中的大堤不时出现险情,情况十分危急。
凌晨,郑东驻守的江段堤岸发现管漏,经过几天几夜激战的抗洪大军已经疲惫不堪。为防止出现意外,大堤之外已筑起了第二道沙包垒筑的防洪墙,抢险突击队和驻军部队奉命跳进了江堤奋勇堵漏,抢救险情。经过将近三个小时的激战,终于在大雨停息之前堵住了管漏,使险情有所缓解。
火热的太阳灸烤着大堤,大堤上红旗飘飘,喇叭里传来了江泽民总书记慷慨激昂的讲话:“在这场斗争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英雄人物,产生了无数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先进事迹。这些可歌可泣的事实再一次向世人昭示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总书记那激动人心的话音在长江两岸回响。
大堤上,江岸的树林里疲惫的抗洪战士们正在熟睡中,谁也没有注意他们的行列中少了一个人。这个人是郑东。
经过那晚的抢险,郑东去向不明。有人说在那次奋勇堵漏中他就未回来。有人说他去了指挥部,接受记者采访去了。几天后抗洪大军陆续撤离大堤,而郑东没有回来。他失踪了。
厅机关议论纷纷,对于郑东的失踪,人言藉藉,莫衷一是。
有的人说,他是以抗洪救灾的形式完成了人生壮丽的涅槃。
那是因为难以忍受a省出版界浑浊混乱的局面,感叹“众人皆醉,
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翁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的无奈,不愿再与这股浊污之气同流合污,愤而效屈原投身江流,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了。这是他对人生理智取舍的结果,
是他以生命向世界的无意义发起的最后一次冲击,目的在于维护某种信念的纯洁性。
有的人说,这完全是一种胡说八道,郑东是一个人世精神极强的人,他根本不会走自杀之路。他是死于那次管涌,为了堵漏,他与部队的战士一起怀抱沙包跳入江流,洪峰过境,因心脏病突发,
而被洪峰席卷而去,这是一曲抗洪救灾的英雄主义壮举。
有的人则言之凿凿地说上述两种说法都不准确,他是被a省出版界的内部蛀虫和黑道分子联手谋杀在抗洪救灾工地上的。他搞“扫黄、打非”得罪人太多,黑道分子早就扬言要杀他,甚至还悬了赏格。那晚,抢险救灾之后,大雨仍在下着,郑东正在帐篷中小憩。他安静地抽着烟,远处走来三个黑影,这三人身高体壮,身穿迷彩服,满身泥浆,手持铁锹,铁镐。他们像是幽灵一样向郑东走来。这时江堤上人来人往,并未引起郑东的特别注意,风雨仍然敲打着大堤上的帐篷,他嘴里叼着香烟,想着心事。这时黑暗中有人问道:“是郑东吗”
郑东答道:“是的,有什么事吗”
“我们是电视台记者,想单独采访你,请你介绍一下你们出版界抗洪抢险的情况,这儿风雨太大,不适宜摄影,请你到那边树林的指挥部去一下,行吗”
“行”郑东回答得挺干脆。他扔掉了手中的烟蒂,挺身站了起来。他跟着三个不速之客走了。在去指挥部的路上还在做着明星梦。其中有一人走在前面,郑东跟在后面,他后面跟着两个提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