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05(2 / 2)

“放心,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的。”东方未明信心十足。

周远和他聊了一会公司年终的一些安排,就离开去忙自己的工作了。东方未明让苏岩帮他安排一下去上海的工作团队,自己便随手拿起周远带来的报纸和杂志看了起来。

拉贝日记和南京南京上映已经一周了,单从票房上看两者没有太大的出入,但是拉贝日记的“回头客”明显要高出南京南京不少。据各大电影院自己的调查,很多人看了南京南京以后,都表示不愿意再看第二遍了,而拉贝日记则不然,有的家庭甚至全家老小一起过来看,这当然不能说路川的电影制作能力要比贾彰柯逊色,实际上还是老话重提,南京南京太过冷峻,让人有些毛骨悚然,当然这也是路川另类解读下的产物,中泉英雄扮演的日本兵角川,他会勇猛的战斗,会和同乡嬉闹,看到屠杀会震惊,也会去忐忑不安害羞的找日本慰安妇,这种人就是一个普通人,普通士兵。但当他放到了南京大屠杀这段背景之下,他必然会走向两种极端。要么彻底融入,就像那些用杀人来比赛的日兵一样,以杀人为乐;要么就是对这一切产生深深的背弃感,最终走向崩溃。必须要说的是,虽然路川选取角川这条线作为故事主线有一种独特的艺术价值,但他对于角川的塑造还是显得过于中庸化。曾几何时,我们的艺术作品里,善良的太君出现得越来越多了,虽然这或许也是历史真实的一部分,但我们要知道的,要去铭记的,不是这些善良的太君们,而更多的是那些杀人如麻的普通人,普通的日本人。对于路川塑造的这个日本人角色,从电影角度,东方未明可以接受,但从情感上,却绝不可能。东方未明相信在南京大屠杀中,也许也有这样善良的日本人,就像贾彰柯在电影中浓缩而成的那个告密的日本少佐,这也是东方未明和周远同意加进去的,但他不相信这能够代表这场屠杀的全部,或者说主流,因为即便是那个少佐在面对自己的人性时,也是下了屠杀的命令的。所以那些个麻木的日本军官,才是日本军队的真实写照。一个人走在大街上会突然被路过的,一时兴起的日本人提枪杀掉,这种现在听上去觉得不可思议的事,在1937年冬天的南京却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推倒了孙中山铜像的日本人,用着他们在岛国几千年流下的那种自卑,一下子放到地大物博的中国,孱弱的中国,满足了这群自卑的岛国人变态的征服欲,所以他们完全抛弃了人性,在这片土地上为所欲为。于是,拉贝日记当中的那一丝希望与温暖,更能让大多数普通民众所接受。

东方未明打开一本名为光影时尚的杂志,首先看了对南京南京的褒扬:“影片通过强烈的对比表现这种复杂的关系,开头一场民间抵抗士兵和日军小巷狙击战,打得很过瘾,但是接下来的花样百出的屠杀战俘却让一切陷入死寂;那些主动举手去给日军当慰安妇,以换得难民营暂时安定的年轻女子和那些拿着武器却放弃抵抗,举手投降的残军士兵;努力积极保护伤员和难民的外国友人,而却主动像日军出卖情报,希望苟且偷生的唐秘书一面是贪生怕死,一面是舍生取义,恰如其分的解释电影的英文标题:生和死的城市,在这么一个极致环境下,人是怎么面对生死的,人性的高贵和卑微在这个特殊的舞台被尽情放大,正因为各种各样的视角存在,才使这部电影变得丰满而充满了内涵。

虽然影片中很多场景令人发指,但是路川并不想通过这部电影激起仇恨甚至迁怒,这也不是一部电影应该承载的内容。不管是对日军的“美化”还是对屠杀的客观记录,以及表现中国民众的反抗,都是一种正视战争的宽容态度。民族的情感固然可贵,但是不能有了情感而失去理智,所有人痛恨的都不是普通的日军或民众,他们和角川、百合子一样都是棋子,无法选择自身命运。痛恨的是日本阴魂不散的军国主义,只要这样的思想依然在日本上空游荡,战争就有可能重新爆发,一个善于粉饰和掩盖历史的国家,一个至今没有正视历史和认真忏悔的国家,依然需要我们高度警惕,所以,这段历史我们就不能忘记。

赞扬的话千篇一律,影评人周利评论道:艺术上是成功的,角小说就来wa川这个人物是很多人想不到的,甚至会惹来一些争议,但却是艺术上的成功。他不是典型人物,但通过这个人物完成了坏人的自我救赎,包括部分日本兵的救赎。如果反面人物都是007式的,其实更失败。电影有3条线索,只有最后一部分是从战争罪人角度出发,而前面都是从电影受害者角度来反映南京大屠杀。专业媒体评论家齐又说路川是使劲控制着才没有骂娘,看之前,对该片最期待的是想看路川如何解释日本军人进入南京之后的心路历程。毕竟日本的军人也是人,日本的军队纪律性也很强,他们是如何一步一步最后成为杀人狂和强奸犯的,不可能上来就都那么心理畸形。在这一点上路川做得稍稍有些令人失望,这段心理描写并没有下很多功夫,可以看出他心中的恨,说他站在日本人的角度回忆历史真是误会他了,他其实是使劲控制着才没有骂娘大家都是从电影的艺术性和日本人这个角度出发的,谈得倒也中肯。从技术上讲,确实算得上中国电影的进步代表,东方未明自己也非常喜欢曹宇的摄影,音乐也不错,演员的表演也个个出彩。呃除了没有高园园,由于路川的出走,“中国龙”的艺人虽然在东方未明的解释下并没有对路川产生不好的想法,不过在选角色有意无意间回避他,尤其是高园园这些第一批和东方未明一起组建起“中国龙”的“开国功臣”。

东方未明又翻开其他的报纸和杂志,单独评价一部电影的并不多,都是拿着两部电影比较的,看来是周远故意拿来给他看的。东方未明仔细看了看,业内人士对拉贝日记的评价还是蛮客观的:

北京电影学院资深教授黄式线虽然片子非常沉重,但是我们在里面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一个德国人能够无私的保护这么多中国人民是非常了不起的。更难能可贵的是,电影没有把拉贝塑造成神,而是把他纯粹当做一个人来塑造的。这让拉贝看上去特别的真实。另外,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我想借用张纯如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忘记屠杀意味着第二次屠杀”。

冯小钢我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用一种朴素的情感去看这部电影,真的感到了震撼,而且它影响了我。他并没有把屠杀场面当成是一种噱头去炫耀它的刺激,而是用一种平实的语言去叙述,恰如其分地出现,比如他就用拉贝的司机被屠杀这样的一个细节,带出了整个触目惊心的场面。而且从西方的视角来描述这段历史,比我们自己去拍还要有意义。

导演何坪先我觉得作为一个电影来说,拉贝日记的故事讲得非常好,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从这个视角看南京大屠杀是以前我们没有接触过的,这就很有新意。

专栏作家司马平帮我个人很欣赏拉贝日记开场不久,拉贝用一面巨大的纳粹党旗遮掩了大量中国难民使他们免受日军轰炸之害的情节,据史实,其实当时拉贝把当时他居住的西门子公司的办公地也全部遮盖在纳粹党旗之下,以保护里面的中国人这一情节让我们要记住的是一切“国家”、“主义”、“政治”里的真正的人性的光华。所以,我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