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维就是要坚持程序正义,即使在面临压力和紧迫情况下......”
下课休息时,江恨离正准备去接水,甘甜突然开口:“你的观点很到位。”
江恨离愣了一下,随即笑道:“你的发言更一针见血。”
这是甘甜第一次主动与他交谈,虽然语气依然清冷,但至少不再是完全的疏离。
“基层工作中经常遇到类似问题,”甘甜轻轻叹了口气,“一些领导为了政绩,往往选择走捷径,忽视程序正义。”
江恨离点头赞同:“是啊,我在乡镇工作,在征地拆迁时,经常面对这样的压力。
不过我发现,凡是坚持程序到位的项目,后期问题确实少很多。”
午餐时间,学员们自然而然地分成几个小组就餐。
江恨离注意到甘甜独自一人坐在角落,便端着餐盘走了过去。
“这里有人吗?”他礼貌地问。
甘甜摇摇头,没有拒绝他的加入,但也没有表现出欢迎。
吃饭过程中,江恨离尝试找话题聊天,但甘甜大多只是简短回应,似乎更专注于吃饭。
直到江恨离提到今天早上的案例讨论。
“其实我很好奇,在政法委工作,你们是如何平衡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江恨离问道。
甘甜放下筷子,认真思考了一下:“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实际上,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并不矛盾。
很多看似‘社会效果’好的做法,如果违法了,长远看社会效果反而更差。”
她顿了顿,继续道:“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在坚持法律底线的同时,找到最佳的实现途径。
这需要创新思维,但不能突破底线。”
江恨离听得入神:“能举个例子吗?”
甘甜想了想:“比如在处理一些群体性事件时,我们坚持依法办事的同时,会引入第三方调解机制,既维护法律权威,又兼顾群众情感需求,实现法理情的统一。”
两人就这样聊开了,从工作聊到法治建设,再聊到当前的一些热点事件。
江恨离发现,尽管甘甜外表冷峻,但一旦谈到专业领域,她不仅思维敏捷,而且有着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独特的见解。
下午的课程是小组案例研讨,巧合的是,江恨离和甘甜被分到了同一组。
案例是关于一个复杂的征地拆迁纠纷,要求各组提出解决方案。
小组讨论中,几位学员各抒己见,有的强调要强硬执法,有的主张妥协安抚,意见难以统一。
甘甜安静地听着大家的发言,直到最后才开口:“我认为这个案例的关键不在于强硬或妥协,而在于找出问题的根源。
当初的征地程序是否存在瑕疵?
补偿标准是否公正透明?群众诉求是否有合理成分?”
她一番话点醒了大家,讨论开始转向具体的技术细节。
江恨离补充道:“我同意甘科长的看法。
此外,我认为还需要考虑如何建立长效沟通机制,而不是仅仅解决眼前矛盾。”
在两人的引导下,小组最终形成了一个全面而细致的方案,在后续的小组展示中获得了教授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