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曹魏宫廷在经历了最初的恐慌后,在司马懿、陈群、刘晔等重臣的建议下,曹叡强打精神,开始艰难地舔舐伤口,布局应对。
紧急征兵:下诏从遭受战火较轻的幽州、青州、徐州等地紧急征募兵员,补充折损的三十万大军,重赏之下,勉强拉起队伍,但新兵战力与士气无法与昔日百战精锐相比。
联吴制蜀:此乃最关键的外交战略。曹叡采纳司马懿之策,遣使至江东,以天子名义,册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并正式划割荆州的长沙、江夏、桂阳三郡予东吴(这些地方许多本就处于吴军实际控制下或争议地区),以此极厚的恩赏,换取东吴从东线威胁蜀汉。
荆州方向,风云再起。东吴集团,此刻拥有约三十万军队。文有吕岱、诸葛瑾、诸葛恪、顾雍、陆逊等。武有朱然、全琮、潘璋、丁奉等,实力不容小觑。
然而,此时的孙权已步入晚年,早年“任才尚计”的英主之气渐消,变得多疑、保守且精于内斗。他对功高震主的江东士族代表陆逊颇为忌惮,已不复当年赤壁之战时力排众议、信任周瑜的魄力。合肥之战“孙十万”的阴影更是让他对北上攻魏心存畏惧。
但面对曹魏送上的“王”爵和实打实的土地,孙权及其谋臣集团(如吕岱、诸葛瑾等)的战略眼光再差,也看清了现实: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蜀汉正在西方崛起。若任由其消化关中、陇右,下一步必然是东出潼关或南下荆州,届时东吴独木难支,必将被吞并。
因此,尽管国内存在不同声音,孙权的最终决策是:接受曹魏的册封和条件,趁蜀汉立足未稳,从荆州方向施加压力,牵制其精力!东吴开始秣马厉兵,荆州都督朱然麾下的部队开始向蜀汉控制的荆州西部边缘地带(宜都、巫县等地)进行频繁的调动和小规模的越境试探,制造摩擦,摆出进攻姿态。这迫使刚刚经历大战的蜀汉,不得不分兵加强永安(白帝城)一线的防御,任命大将吴懿镇守,以防东吴偷袭。荆州,这个三国时代的火药桶,再次变得敏感而危险。
而对于蜀汉而言,诸葛亮、韩信、夜玄、魏延、姜维等核心层深知“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新得关中、陇右之地,看似疆域辽阔,实则暗流涌动。旧魏官吏、地方豪强、民心向背,皆需时间安抚与整合。诸葛亮颁布《安民告示》,减免关中地区赋税一年,任用贤能,整顿吏治,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兴修水利。
军事上,则大力招募关中良家子从军,以老带新,日夜操练。同时,将缴获的巨量军械物资分发各部,厉兵秣马。整个蜀汉上下,都沉浸在一种欣欣向荣、积极备战的氛围中。他们拥有了梦想的一切:土地、人口、粮草、战马、良将、锐士,以及前所未有的信心。
于是,天下大势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平静。曹魏与东吴基于恐惧结成了脆弱的同盟,各自舔舐伤口,积蓄力量。
前线捷报传回成都,霎时间,整个益州陷入了沸腾。从锦官城的深宫府衙到乡野村舍,人人奔走相告,额手相庆。先帝遗志,丞相宏图,历经数代人的浴血奋斗,终在今朝得以实现——汉室不仅还于旧都,更尽收关中、陇右之地,一跃成为天下最强之国。
为彰此不世之功,后主刘禅下诏,在成都举行盛大的凯旋仪式与封赏大典。
是日,成都城内旌旗招展,万人空巷。诸葛亮率韩信、夜玄、魏延、姜维等一众功勋卓著的将领,身着朝服,昂首步入皇宫大殿。殿内,刘禅高坐龙椅,虽仍带几分稚气,但脸上亦洋溢着激动与荣耀。
封赏由诸葛亮亲自宣读,声音清朗,回荡于殿宇之间:
诸葛亮:加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丞相如故,总揽军政大权。赐金千斤,锦缎万匹。其子诸葛瞻亦得封赏。
韩信:封淮阴侯(遥领其祖地,以示尊荣),拜大将军,假节钺,总督中外诸军事,位同三公。赐长安府邸一座,良田千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