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众人议论纷纷之际,第二日便有书生在官府公告栏上发现有皇帝发布的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承天命,抚育烝民。今岁星辉澄明,地脉呈祥,天降嘉种于中土。有朱薯者,形如赤玉,亩获廿石,可代五谷;有棉者,絮若云团,功胜丝麻,能御风寒。此二者乃上天赐朕以养万民之宝也。”
书生正呆愣之际,旁边围过来的人群已经有些不满:“你这书呆子,能不能讲得明白些?咱们都大字不识一个,哪能听得懂?”
“这是皇帝亲自颁布的诏书。”书生回过神来道,“大意是天赐于我大翊朱薯,可替代五谷,亩产二十……石?”
“二十石?!上两千斤?亩产?哈哈哈哈!”有老农大笑起来,“这一看就知道是瞎扯蛋!我种几十年麦子,最高产一亩不过二石,竟敢夸这等海口!”
“嘘!”旁边有人左看右看呵斥道,“你不要命了!这可是皇帝亲自颁布的诏书还能有假?”
“那也不能这般夸大啊!”老农小声许多,他嘟囔道,“莫不是被人蒙骗?”
“要死!可别胡说!别连累咱们一起受罚!”旁边的人吓得赶紧捂住他的嘴。
再被蒙骗也轮不着他们这些平头百姓品头论足!
“书生!你接着念!快快!”有人等不急催促道。
“兹定于十一月初二冬至日,于宣德门外设天恩棚,持续三日。”书生赶紧翻译,“由官府赐食这朱薯,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可得尚衣监亲制的棉袄一件。士庶皆可亲尝体试。
明年三月底春播之时,家中有田地的百姓可执户帖至官仓请朱薯,一丁授五斤,还有专人宣讲。”
“竟然免费发种?看来是真的!要不然也不敢如此啊!”
“冬至?不过几日就到了,到时候俺定要去尝上一尝!”
“唉呀我老娘今年八十整,哈哈哈!竟然有免费袄子领?”
“亩产两千斤?荒谬!我定要种上一种!若是没有……咱们可得讨个说法,糊弄咱们老百姓可不行!”
宣德门就位于皇宫之外。
经过多日宣讲,寅时便已经有百姓早早来到宣德门。
这里已经开始架设棚子,还有京兆尹率巡捕帮助司农寺炊薯。另一面也有许多棚子,里边有许多宫女太监忙碌其中。
为防止骚乱,禁军几步一岗,设了几条由木桩牵着红绸的队伍,引导百姓排队。
男女分队伍,还有老人优先的特殊通道。
一切都井井有条。
先到的百姓老老实实排在前边,望眼欲穿地看着前方热气腾腾的大锅。
“真香啊!”
“就是!什么时候开始!俺等不及要试试了!”
“李老歪今个儿竟起得这般早?”
“嘿嘿,这不前些日子抢药抢粮没余钱了么?我家老娘八十有三了,给她领件衣裳过冬!”
“你倒是孝顺。”
“瞧见后边那密密麻麻的马车没?可都是粮食!这么多都拿出来给咱们免费尝,你说我前些日子抢药抢粮是不是白抢了?”
“你这般说我也有些后悔。先看看情况,这什么薯要是真有那般高产,还愁没粮?”
百姓们正议论之际,卯时正,那边大锣一敲:“皇上仁德!今日特设天恩棚赐新食,每人半盏!切勿喧闹,违者定要严惩!”
第一个百姓头一晚便已经到了,这时激动地领到一小碗香气腾腾的粥,旁边还有人给了他一小块切好的朱薯。
他感激地行完礼走到一旁,小心喝了一口,顿时眼睛一震。又忙把一小块朱薯丢进嘴里细细咀嚼。
“甜!太香甜了!”这人惊喜大喊道。